|
一千年前的大事件——陈桥兵变,
赵匡胤黄袍加身真的是被逼的吗?
作者:月润江南
全文8153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1
【暗流涌动】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柴荣驾崩,梁王柴宗训即位。
新皇登基,例行封赏,赵匡胤被任命为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这就是后来赵匡胤立国号为“宋”的缘由)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仍兼殿前都点检,并进封开国侯(注意:封侯了!)。
而此时,朝廷的另一项任职不禁让赵匡胤心中一阵窃喜。
小皇帝下诏任命慕容延钊为中央殿前禁军副总政委(殿前副都点检)。
慕容延钊是谁?
赵匡胤的老熟人兼死党——两人一直兄弟相称,好得就差穿一条裤子了,简直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史载:“素以兄事”。)
慕容延钊来做赵匡胤的副手,真是天大的喜讯,熟人好办事嘛,何况,慕容延钊与赵匡胤一直是无话不谈、倾心以交。
而殿前司的另外两位大佬——中央殿前禁军总司令(殿前都指挥使)和中央殿前禁军总参谋长(殿前都虞候),则分别由石守信和王审琦担任,这二位均是义社十兄弟的成员,关系自然好得没的说。
于是,这一项任职的结果也就没有了悬念,从此,中央殿前禁军就成了名符其实的赵家军。
2
而另外一项任职,更是为赵匡胤扫清了障碍。
柴宗训即位后,李重进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仍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但是,与张永德一样,辞别京城,即刻赴任。
这样,张永德和李重进,一个驻扎北部重镇澶州,一个坐镇南部要地淮南,前朝的两位元勋宿将均被调离了权力核心。
这样一来,韩通成为了侍卫司事实上的最高统帅。
作为后周王朝中与殿前禁军相抗衡的重要武装力量——中央侍卫禁军,承担着保持中央军事力量相对制衡的重任。
不过,在这看似平衡的军事格局之下,形势已经在悄悄的发生变化。
3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后周的军制。
后周中央军分为两支,殿前司和侍卫司。
其中殿前司下辖铁骑军和控鹤军,侍卫司下辖龙捷军和虎捷军,这四军是为后周中央禁军四大主力。
这四大主力又各分左右两厢,按照“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推断,一厢的兵力大约有两万五千人,四大主力共有二十万大军。
这就是当时后周帝国所向披靡的精锐部队。
其中,韩通统领的侍卫司兵力约为十万,分属龙捷左厢、龙捷右厢、虎捷左厢、虎捷右厢四大兵团。
这四大兵团的首领中,时任龙捷右厢兵团司令(都指挥使)的刘廷让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时任虎捷右厢兵团司令(都指挥使)的赵彦徽则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可见当时赵匡胤笼络人员之广,拜了多少把子啊)。
这样以来,韩通手下一半的人马就不知不觉姓了“赵”。
4
而韩通的左右手:时任侍卫司骑兵总司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的高怀德,以及时任侍卫司步兵总司令(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的张令铎,则一直是赵匡胤竭力拉拢的对象,并且终于在一年之后,修成正果——张令铎的女儿嫁给了赵匡胤弟弟赵光美,而高怀德则娶了赵匡胤的妹妹。
由此看来,这两人也一直与赵匡胤保持着不错的关系。
不过,还有一个更好的消息。
赵校长早在六年前播下的种子——韩令坤此时已经升任中央侍卫禁军总参谋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炙手可热的侍卫司二号人物,与韩通共掌侍卫禁军。
如此一来,身为中央侍卫禁军副总司令(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的韩通基本上就成了光杆司令。
而且,韩司令本人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性格缺陷。
史书记载其“振迹戎伍,委质前朝,彰灼茂功,践更勇爵”,是一个出身行伍的大老粗。
韩通其人有勇无谋,刚愎自用,性格暴躁,盛气凌人,总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模样,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睛,故得名“韩瞪眼”。
韩瞪眼瞪来瞪去,把满朝文武都给瞪了个遍,终于把自己瞪成了一个孤家寡人,大家基本上对他是“惹不起,躲得起”,没有什么人买他的帐。
五代十国形势图
5
军中的力量已经明显失衡,而朝中的文官集团此时却在闹分裂。
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魏仁浦同志的学历问题。
早在柴荣继位之初,提拔小魏同学时,满朝文武就曾极力反对,因为小魏不是进士,非科班出身,不过当时柴荣意在革新,于是力排众议,用人不疑。
有皇帝做靠山,小日子当然过得滋润。
如今柴荣病逝,靠山轰然坍塌,出身小吏的魏仁浦,由于没有混个科班的身份,威信不高,难孚众望,到底还是吃了学历的亏。(文凭真是个要命的事,没办法,这个社会就这么现实!)
而那位威望甚高,曾经被柴荣倚为国之柱石,深受朝野尊重的王朴,却早在北伐契丹之前先柴荣而去了,这位唯一可以令赵匡胤“唯唯而退”的后周重臣兼五代第一才子,因为脑溢血突发而猝死,赵匡胤又凭空捡了个大便宜。
至于后周的另外两位宰相——范质和王溥,则属于典型的书呆子类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每天只是按部就班,规规矩矩。
于是,后周帝国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循规蹈矩中波澜不惊地走过了显德六年。
6
【年度贺岁片】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京城开封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之中。
然而,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打破了安乐祥和的局面,后周皇宫的空气登时变得紧张起来。
帝国北部重镇——镇州(今河北正定县)、定州(今河北定州市)递来紧急边报:北汉贼寇联合契丹铁骑,大举南犯,边关告急!
毫无政治经验的符太后被吓得手足无措,立刻召集三位宰相入宫议政。
就在范质等人紧急商讨对策之时,赵匡胤的府第里也在酝酿着一幕惊心动魄的贺岁大戏。
这部贺岁片的名字叫《都是黄袍惹的祸》,主创人员如下:
原著:郭威
改编:赵匡胤(注:改编自郭威先生作品——《都是黄旗惹的祸》)
导演:赵普
执行导演:赵匡义
领衔主演:赵匡胤
天文学家:苗半仙
近视男:楚昭辅
心机男:李处耘
士兵甲:罗彦环
士兵乙:郭延赟
……
拟定好剧组成员名单之后,赵匡胤、赵匡义、赵普三人不禁相视而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份皇宫的急诏怎么还不来呢?
7
大周帝国的国家安全紧急工作会议终于有了结果。
在宰相范质的极力举荐下,后周帝国以小皇帝的名义下诏命赵匡胤为北征军元帅,率领大军,北御契丹。
手忙脚乱之下,三位老实巴交的辅政大臣,居然忘了去核实一下这条边关急报的真实性。
事实上,作为战争的发起方,契丹人的国史——《辽史》——这部讲述契丹人自己的故事的典籍中都没有任何关于此次契丹出兵的记载。
况且,此时的契丹主耶律述律,号称“睡王”,这位仁兄,本来就不问政事,无志南侵,甚至对于后周收复三关也毫不在乎,说:“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介孩子真懂事!)
这么一个“坚持”十年如一日,喝酒睡觉的活宝,你不去搅他清梦,他就谢天谢地了,哪有闲工夫来骚扰你啊!
很明显,老范被忽悠了。
于是,一场超级模仿秀正式上演。
Action!
清明上河图中的开封城
8
【我不想说我很纯洁】
赵匡胤迅速调兵遣将,集结三军,并命令副手——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率先锋部队先期出发。
就在此时,京城内开始谣言四起。
关于“策点检为天子”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大街小巷,十年前郭威兵变,京城遭劫的悲惨局面再次浮现在开封百姓的眼前,一时人心慌慌,满城风雨,整个京城,乱作一团,而高墙壁垒的皇宫内院却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时都下讙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廷晏然不知。”)
显然,有人在故意制造舆论,扰乱民心。
但是,负责京城防卫工作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等人并未将这一异常状况向帝国的中央政府汇报,原因很简单——他们也是这场帝国重组的原始股东,甚至,不排除这种可能——谣言就是他们负责散播的!
来势汹汹的谣言已经可以被视为政变的序曲了,而唯一有可能阻止事态发展的韩通则再次错过了最后的时机。
大年初二的晚上,赵匡胤亲自登门,向韩通辞行。
韩通的儿子韩微虽然模样长得不帅——是个驼背,人称“韩橐(tuó)驼”,可是脑子显然比他爸爸好使,这位身残志坚的小伙子极力劝说韩通趁此机会除掉赵匡胤,挽狂澜于既倒。
然而,刚愎自用的韩通该瞪眼的时候不瞪眼,根本就听不进去,何况,先斩后奏,擅杀三军统帅,那可是大大的忌讳,于是,最后一个机会就此溜走。
与韩通的优柔寡断相反,赵匡胤果断命令韩通的左右手——中央侍卫马军总司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中央侍卫步军总司令(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随军北伐,而侍卫司的两大主力兵团——虎捷左厢和虎捷右厢也均被抽调出征,就这样,赵匡胤以统帅的名义,名正言顺地调走了侍卫司的两员主将及一半兵力。
同时,赵匡胤留下了三位拜把兄弟——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侍卫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刘廷让驻京“协助”韩瞪眼司令戍守京城。
如此精心的安排,如此周密的筹划,大概只有一句歌词才能点透吧:我不想说,我很纯洁……
?
开封府
9
【陈桥驿的太阳】
正月初三早晨,胸有成竹的赵匡胤率大军离京启程。
俗话说:救兵如救火。
不过,后周王朝的救火队长赵匡胤却好像不是很着急,在领着部队晃晃悠悠走了40里之后,大军就早早地在陈桥驿安营扎寨,泡澡洗脚了,而此时太阳居然还没有下山。
于是,历史上无数次按时出现的“天文学家”如约而至。
在军中素有“半仙”之称的苗训,此时正在欣赏夕阳。
赵匡胤的心腹官员楚昭辅很关心的跑过来:
苗半仙,干哈呢,发呆啊。
苗训立刻做神秘状:
嘘!你看,那是什么?
说完,手指天空中的太阳。
楚昭辅很配合地搭手远望,做惊讶状:
我的天哪!我的天哪!我的天哪……
怎么有两个太阳?
苗训捏了捏山羊胡须,得意洋洋地说:
楚兄,你看,两个太阳正在一上一下,似乎在相互搏斗呢。
楚昭辅又很配合地瞪大了眼睛,做惊讶状:
嘿,真的哎!真的哎!那个下面的太阳把上面的太阳吃掉了!
苗训又捏了捏山羊胡须,自言自语道:
天意!天意啊!
《宋史·太祖本纪》中对此事有详细记载:“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
其实,这两个哥们若不是看到了传说中的日全食,那就肯定是昨晚没睡好,发黑眼晕。
不过不管是个什么东东,效果还是出奇的好。
小楚同学“一不小心”就把这个奇怪的现象透露出去,很快一传十,十传百。
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现在突然冒出来“一日克一日”的异象,再加上“点检作天子”的谶语,傻子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谣言像长了腿似得,迅速在军中蔓延开来。
将校士兵纷纷你一堆,我一堆,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士兵甲:如今主少国疑,咱们抛头颅、洒热血,累死累活,又有谁能知道我们的功劳,不如拥戴点检为天子,再行北征,岂不甚好?
士兵乙:经过我认真地分析,你这句话很有道理嘛!
其余的士兵:没错!就这么干!
群众演员的戏份都这样足,而我们的男一号去哪了呢?
陈桥驿
10
【主演赵匡胤】
其实,作为这幕大戏的主演,赵匡胤要做的事情只有一样——装!
装得若无其事,装得莫名其妙,装得大吃一惊,装得六神无主……
所以,主角赵匡胤此时已经是酩酊大醉,人事不省了。
我什么都不知道,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小弟们,你们使劲折腾吧!
当晚,军中众将校在苗训、楚昭辅、李处耘等人的“引导”下,逐渐统一了思想。
想到今晚将策立天子,一朝富贵,众人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李处耘又悄悄地在军中巡视了一圈,明显地感觉到军心骚动,大事可成,于是,率众将直奔赵普营帐。
此时,赵普、赵匡义正在账中议事。
众将急切上前,高呼:拥点检为天子。
赵普心中暗喜,脸上却不露声色。
他昂首挺胸,厉声呵斥:“太尉(五代时对高级军官的尊称)对朝廷忠心耿耿,必定不会同意此事,你们休得胡来,否则,太尉知道,定斩不饶!”
赵匡义也帮腔道:“诸位切不可再提此事!哥哥若发怒,大家都要小心脑袋!”
说完,怒目圆睁,做忠臣状。
为首的几位将领被赵普和赵匡义的架势所震慑,唯唯诺诺之下,退出了营帐。
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投机分子,此时也不敢再声张。
赵普这一手,就是传说中的“洗牌”,把摇摆不定、犹疑不决的洗出去,剩下的,自然都是准备一条道走到黑的。
果然,没多久,在李处耘等人的张罗下,一部分将领去而复返,这次他们不再犹疑,语气坚定而诚挚:“刚才谋立的话已经说出口了,岂有反复之理,太尉若不做天子,今日我辈均死无葬身之地!将士们决心已定,必得点检为天子!请掌书记做主!”
说罢,纷纷亮出兵刃,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
赵普和赵匡义相视一笑。
见火候已到,赵普腾地站起身来,大声说:“策立乃大事,必须仔细图谋,谨慎小心,尔等怎敢如此放肆!”
说罢,双手往下一按,命众将坐下听令。
众人被赵普的气势所镇,纷纷坐下,听候指示。
赵普和颜悦色地说:“如今外敌入侵,你们谁有御敌之法?我看,不如先北上驱逐外敌之后,全军凯旋时再商议策立大事。”
众将决心已定,遂异口同声,一致拒绝:“如今政出多门,如果等到驱逐外敌凯旋之日,则事情的变化尚未可知。为今之计,应该立刻回军京师,策立点检为天子,再引兵北征,破敌不难。太尉如若不肯接受,三军将士亦不敢北行。”
赵普见目的达到,口风一转,语重心长地说:“帝王之兴,虽说是天命,实际上取决于人心向背。如今,北征大军的前锋已经渡过黄河,各地节度使驻兵四方。如果我军回师后劫掠京城,必定生乱,京城一乱,北方边境的外患恐怕愈演愈烈,四方百姓也必定闻乱而惊,天下大势就不可收拾了。诸位将军,如果能够严格约束士兵,勿令劫掠,使京城人心不乱,则四方自然安定,诸位也可常保富贵了!”
众将听赵普说得在理,皆满口答应。
赵普满意地点点头,突然压低声音,一字一顿地吩咐道:“今晚,全军实行宵禁,枕戈待旦,宿卫太尉营帐,不得有误!”
“诺!”众将齐声遵令,各自回营安排。
赵普、赵匡义、李处耘、楚昭辅等人在营帐中继续谋划,并派出特使郭延赟立刻驰奔开封,联络内应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做好大军返京的接应工作。
就这样,男主角赵匡胤同志呼呼大睡之时,兴奋的群众演员们已经在赵普导演的指导下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全军掀起了“跟着点检有肉吃”的“战斗”热情!
一切尽在掌握!
今夜注定无眠!
妥妥滴!
赵匡胤黄袍加身
11
【黄袍加身】
五更刚过,大批的将士已经齐集辕门,大声嚷嚷“策点检为天子”,大有“我是反贼我怕谁”的架势。
等到天明的时候,士兵已经越聚越多,将主帅的行营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地准备先混个脸熟。
赵匡义“无奈”,只得先行入内,“禀明”一切。
赵匡义:大哥,兄弟们要让你做皇帝。
赵匡胤:胡……说!
赵匡义:大哥,这是天意啊。
赵匡胤:胡……闹!
赵匡义:大哥,痛快点吧。
赵匡胤:胡……了!
赵匡胤即刻步出房门,眼前忽然白光一片。
原来,院子外面已经围满了士兵,而且人手一把明晃晃的砍刀,同时高呼“战斗”口号:“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赵匡胤顿时“吓得”花枝乱颤、六神无主,还没回过神来,已经有人将早已缝制好的黄袍披到了他身上,刚刚好,很合身!(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黄袍子是我没事绣着玩的,你信么?)
顿时,全体跪拜,山呼万岁,终于将这幕大戏推向了设计中的高潮!
在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的例行表演之后,一脸无辜的赵匡胤骑上了战马,手按马头,发表了新皇就职演说:“你们贪图富贵,强立我为天子,我内心其实是拒绝滴。(嗯???)但事已至此,只得从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们如果能服从我的命令,我就当这个天子,否则,就另请高明!”
众将高呼:“诸将听令!谁敢不从!”
赵匡胤于是“约法三章”:“一,符太后与幼主,我们都曾北面侍奉,大家不得冒犯;二,先朝文武百官,都曾与我并肩共事,大家不得欺侮;三,严禁抢劫国库和京城百姓。以上三条,遵令重赏,违令即斩!”(“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
OK,OK,只要你当皇帝,什么都OK!
于是,全体将士听命,整队出发。
赵匡胤立即派犯黑眼晕的楚昭辅以及客省使(礼仪官员)潘美二人,快马加鞭,先行返京。
赵匡胤随即亲率大军,南返京城,沿着这条十年前老师郭威走过的道路,向着那充满着无上诱惑的权力宝座大踏步地前进!
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12
【报喜与报忧】
作为赵匡胤的特使,楚昭辅和潘美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虽然他们都揣着一份《关于赵匡胤同志晋升皇帝的报告》,不过,对于他们的听众来说,意义却完全不同:一个报喜,一个报忧。
楚昭辅同学捡了个报喜鸟的美差,屁颠屁颠地给赵匡胤的老妈杜老夫人报喜去了,不过令人奇怪的是,楚昭辅去的并不是赵府,而是寺庙。
难不成杜老夫人也看破红尘了?
据《涑水纪闻》、《曲洧(wěi)旧闻》、《清异录》等宋人笔记所载,赵匡胤出兵之日即将妻儿老小所有家眷悄悄送往了开封城中的一处寺院,美其名曰:礼佛。
当然,真实意图何在,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看来,赵匡胤还是忘不了十年前郭威兵变丧家的那一幕——虽然抢了位子但却丢了儿子,以至于最后郭威不得不将帝位传给养子柴荣。
显然,这种不太划算的买卖,赵匡胤不干。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坚持认为陈桥兵变只是一场下层士兵自下而上、自发自觉的逼宫运动,那么我只能说:你真的很纯洁。
那边楚昭辅乐不可支地报喜去了,这边潘美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报忧:
俺大哥赵匡胤“被逼无奈”,当皇帝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后周皇宫此时正是早朝时分,突如其来的兵变噩耗,立刻使整个朝堂乱成了一锅粥。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啊!
手足无措的范质捶胸顿足,抓着王溥的手一顿狂掐,懊悔不已。
而王溥不知是被掐痛了还是被吓到了,也是一脸苦相。
二十出头的符太后更是脸色惨白,花容失色。
朝堂之上,哀叹之声不绝于耳。
唯独小皇帝柴宗训一脸茫然。
不谙世事的他实在搞不懂,这么一个可以放烟花,分糖果的好日子,小朋友们最开心愉快的日子,这些大人们为什么总是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呢?
有勇无谋的韩通此时才如梦方醒,他立刻飞奔回家,准备组织最后的抵抗。
13
【最后的殉难者】
此时,赵匡胤的先头部队在部将王彦升的率领下已经疾驰而入京师,正好撞上失魂落魄的韩瞪眼司令。
王彦升仿佛看到了一块到嘴的美味,立刻发起狂来。
不知他是出于公报私仇还是忠心事主,反正赵匡胤的那三条禁令都已经被他扔到后颈窝里去了。
结局充满了血腥:韩通一家老小惨遭屠杀,包括那位身残志坚的有志青年——韩橐驼。
在这场兵不血刃的政变中,韩通几乎成为了后周王朝唯一的殉葬者,虽然不够聪明,但是够有骨气!
连大名鼎鼎的韩瞪眼都成了韩闭眼,还有谁再敢自讨没趣?
巡防队长王彦升很快就控制了京城的局面,将道路清理得干干净净,静候主子的到来。
出乎开封百姓的预料,想象中的哀号遍野、火光冲天的局面并没有出现。
在赵匡胤的严令下,数万大军进城之后,全部卸甲归营,连个出来逛街的都没有。
“入城之日,市不改肆”。
老百姓登时心头一热:难道乱世要结束了?
14
将大军安顿好之后,赵匡胤立刻返回殿前司办公室,除了处理公务之外,他还需要好好准备一下,调整调整情绪,因为一出好戏即将上演。
很快,宰相范质、王溥等人在赵匡胤弟兄们的“保护”下被请过来“喝茶”。
昨天还是同僚,今天就成了君臣,变化之快,不禁让赵匡胤也“悲从中来”,他很“无奈”的耸耸肩,两手一摊:
I am sorry!
紧接着,眼圈一红,痛哭流涕:
俺也是被逼的啊!逼的啊……的啊……的……啊……
还没等老范开口呢,站在赵匡胤身边的罗彦环,手按利剑,黑脸一沉,大喝一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
赵匡胤:你看,你看,真是不好意思,这事闹的……
范质等人面面相觑,仔细一琢磨,再顺便摸了摸脑袋,最终得出结论:毕竟脑袋再硬,也经不起这个凶神恶煞的黑大汉一刀啊。
还是王溥脑瓜子灵泛,赶紧退后一步,纳头便拜。
范质无可奈何,只得承认既成事实,于是“乃降阶列拜”。
君臣的名分就此定下。
接下来,当然就是趁热打铁——立刻举行登基典礼。
赵匡胤画像
15
【职业生涯——皇帝】
赶早不赶晚,俗话说夜长梦多,今天不赶紧把生米煮成熟饭,明天可能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
这个道理,准皇帝赵匡胤比谁都明白,也比谁都着急——得赶紧把“准”字去了,转正啊!
于是,宣召所有在京的大臣成了当务之急,终于,在当天下午四时许,在崇元殿(皇宫主殿)将原后周朝的文武百官凑齐了。
一切都在按照赵普导演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而匆匆忙忙之中仍不免百密一疏。
改朝换代最重要的那块遮羞布——禅位诏书没准备!
赵普不由得冒出一身冷汗,这可是个要命的事啊!
让我们原谅他吧,毕竟人家造反也是第一次嘛,没有经验,可以理解。
不过赵普也不用担心,关键时刻,往往就是考验马屁精功力的最佳时机。
很快,一个人精跳了出来。
只见翰林学士承旨(秘书)陶谷面露得意之色,故作神秘之状,不慌不忙地从袖子里摸出来一份早已准备好的诏书,解了赵大导演的燃眉之急——若不是早有预谋,陶神仙岂能未卜先知?
接下来的事情就毫无悬念了。
禅位诏书宣读完毕,赵匡胤端坐龙椅之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即皇帝位。
陈桥驿的黄袍正式换成了崇元殿的皇袍。
赵匡胤开始了全新的职业生涯——皇帝!
而小皇帝柴宗训随即被降为“郑王”,当然,“顺便”还得搬个家,史载:迁恭帝及符后于西宫。
三年之后,十岁的郑王又被迫搬到了房州(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而这里也成为了他最后的归宿。
公元973年,年仅20岁的柴宗训死于房州,死后谥号“恭帝”——恭顺从命的皇帝。
政治,远比你想象的要残酷!
不管怎样,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历史的车轮已经在新的轨道上缓缓开启……
欢迎关注,给你有料、有趣、有意思的历史!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