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282|回复: 0

十堰,沧海桑田,30年前的工农业是啥样?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2-5-22 11: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楚刊号
有人说十堰现在是个工业城市,也有朋友说十堰还是一个农业城市,这个问题本来很简单,但是要说清楚为什么,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这需要从历史说起。
十堰古代农业是啥样?30年前的十堰农业又是什么样?
我们可以用30年前的1990年和30年后的2020年的准确数据客观比较。
十堰市(30年前的十堰仅包括茅箭区和张湾区,下同)位于湖北省西北山区。地垮东经110°26-110°57’,北纬32°23’-32*47’。东邻丹江口市,南界房县,西北与郧县交错接壤。全市行政区划面积1193.42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38.98万人。其中农耕地5.37万亩,农业人口100879人,人均耕地0.53亩。
30年前请(1990)的十堰农业区划

十堰,原属郧县。60年代中期第二汽车制造厂在此勘测兴建。划郧县的十堰区、黄龙区和茶店区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隶属郧阳地区。196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十堰市,仍属郧阳地区。1973年2月,又经批准为湖北省省辖市。今十堰市人民政府下辖两个区(张湾区、茅箭区)、两镇、十乡、八个街道办事处;农村为139个村,784个组。
这里曾经是一个偏僻的山乡。沟壑纵横,河溪遍布,气候适宜,发展农业条件良好。《郧县志》有“南坪沃土”的记载。境内以山区、丘陵为主兼有河谷平地。
1990年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主要农作物以稻麦为大宗,玉米、蔬菜次之。土特产有桐油、倍子、生漆、木耳、龙须草、药村等,蚕丝是传统农副产品;畜牧有养猪、养羊、养鸡、养鱼等;手工业有榨油、编织、造纸等。
境内自古有人类活动。农业生产历史悠久。1988年《郧县文史资料》记载,把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郧乡在农业上已普遍种植抗旱力强、成熟较早的占城稻(翦伯赞1988年《中国历史纲要》下册,占城稻由越南传入),因种稻而开山造田也日益增多。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实行“一条鞭法”,赋税、丁役皆以亩计征,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和经济繁荣。当时有首竹枝词:“稻谷全靠肥浇根,香饼类水下得匀,厚利还须着本做,多收还是勤劳人。”表现出相当高的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兴修水利,明嘉靖元年(1522年)《湖广图经》卷九,刻本影印版第889页已有“十堰在县南因溪作十堰以溉田”的记载。清康熙《郧阳府志》载,明代建月竹堰(后叫舛为岳竹堰)位于犟河支流西沟口。康熙《郧县志》载,犟河有虎尾久经坪(今九斤坪)上、下二堰,马家河有双龙堰。
《续辑均州志》载,白浪有下堰,原名佃户堰,道光四年(1824年)均州知府胡源重修,更名胡公堰。白浪中堰,原名幺堰(今市农技中心菜科所基地一带),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白浪上堰,原名谭家堰,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均州武生周定疆、傅祖德倡议重修。1982年《十堰市地名志》载,古时堰均设有堰会,每堰设堰长,下设“派”,每派一人,负责分水灌溉,插香计时。每年开两次堰会,筹集资金,商量修理堰塘、水渠之事。春节之前,聚会会餐,参加修堰的均摊一个口份(按:多数堰会有土地,如二堰桥村在土地改革前有堰会田一亩)。同治《郧县志》记载,
四川知府余蓬廷(今黄龙镇人),在重修虎尾久经坪二堰碎记云:“天下之大利在农政,农田之善经在水利。
虎尾堰在上,久经坪堰在下。虎尾堰得种籽十七石零,属黑泷保;久经坪堰得种籽十八石零,属笋厂保。田分两保,水共一渠,由来久矣。两堰父老相传,各设堰长,分段修理。插秧时接田分水,四日一轮,上下两堰,各得两昼两夜,堰长为之经理,秩如也。…
今春两堰公议,滞塞者通之,逼仄(窄)者展之,水路例定ニ尺五寸,庶宣导有所归,蓄泄有共法,而滩溉实得其利矣。嗣后過有壅淤,应行公修,即以二尺五寸为定,其共守之。甫议刊碑,以垂永久。
《十堰春耕》,在同治《郧县志》为郧县十京之一。明嘉靖元年(1522年)《湖广图经》刻本载:明人韩弼十堰春耕诗云:“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清河南杞县进士、康熙七年到二十年(16671681年)郧县连任知县张杞(载康熙《郧阳府志》)十堰春耕诗云:“汉江南岸壤称肥,东作兴时万户机;绿野风和吹麦秀,花村雨细润芳霏。老农渠畔荷德至,稚子山中犟犊归;化日舒长惟積事,田家处处静柴扉。”同治《郧县志》载清人贾洪诏诗云:“十堰乘东作,春霖快一犁。鸠呼桑社外,犊叱柳桥西。水足三农慰,晴开万井底。南坪古沃野,丰稔问群黎。”
由于旧中国长期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束缚和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近代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农民受着帝、官、封三重压迫和剥削,农国水利不兴,不少田园荒芜,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凋蔽。1949年,境内粮食总产量1630万公斤,耕地亩产135公斤,农民交租还债以后,所剩无几。农民尝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一遏灾荒,苦不堪言。畜禽生产,鸡、猪为农民主要副业。由于疫病等原因,生产甚低。桑蚕、桐油、木耳、生漆等为主要特产,但技术落后,产量甚徹。民国十七年(1928年)《湖北建设概况》裁:“农林关系民生最为重大,惟历届政府均漠视之,未闻有积极提倡者,虽有农林试验场之设,然曾因循敷衍,无补实际。”这是对反动统治阶级政府腐败无能,不关心农林这一民生大事的真实写照。
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过土地制度改革,消灭了封建私有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生产积极性进发出来了。随着农业实行初级合作化、高级合作化;1958年下半年实行人民公社化,虽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曲折,但总的来说,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针指导下,兴修水利,改田造地,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普及良种,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改进和推广新式农机具,实行科学种田,特别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二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城郊农业生产万针指引下,全市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90年境内保有大小堰汉100多处,其中灌溉100亩以上有20多处。
塘堰584口,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63座,总蓄水量506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占耕地29.8%,其中专营蔬菜耕地40%以上旱涝保收。百尔河、马家河、岩洞沟、头堰、茅塔河等5座水库3846万立方米,担负城市供水。农田建设1967一1990年累计新垦耕地29700亩,旱改水17613亩,坡改梯24933亩,改造冷浸田6193亩,平整土地17139亩,垫田垫地改良土壤12411亩。坡改梯:白浪沈家梁子为人造小平原,熊家湾东山坡,刘家湾四方山,草店秦家山等梯地建造标准葚高,刘家湾四方山是块石砌慷,今已成为高产桔园,收到较高经济效益。平整垫土的地绝大部分是蔬菜基地建设。
1973年到1984年城建、工业、交通占老菜地暴计8618亩,这段新转菜地10603亩。1985年到1990年任果计占菜地3500亩,累计新转菜地7014亩。1986年到1990年建高山一季菜园基地1200亩。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庭院经济,实施“六五”工程,即建设蔬菜、果品、畜禽、土特产、水产和以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六大基地和打“肉食、鲜牛奶、禽蛋、鲜鱼、食用菌”五项副食品生产翻身仗,发展集体和个人双层经营,发展乡镇、街办、村组企业,农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1990年全市农业(含农、林、牧、副、渔大农业,下同)总产值(不含乡镇企业)达3232万元(198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66.67%,其中五业比重:种植业(含蔬菜)占43.29%,林业占15.19%,畜牧业占33.66%,副业占4,8%,渔业占3.06%。农业总收入(当年价)达7870.84万元,比1918年增长3,49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69元,比1918年90元增长5,32倍。
种植业,1990年与1918年相比,耕地减少3.98万亩,减2.57%,农村人均由0.72亩,减到0.53亩,粮食总产量1530万公斤,减少43.51%,粮食耕地亩产由1978年306公斤,增到446公斤,是1949年的3.3倍,专营蔬菜总产量5613.9万公斤,专营蔬莱上市量4960.6万公斤,按城市人口日均0.486公斤(486克)。其它经济作物和水果等土特产生产均有大幅度的发展。
畜牧业生产改变了单一的家庭副业,开始形成基地和家庭生产相结合的商品生产格局。在引进推广畜禽良种,防治疫病,科学饲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1990年畜牧业总产值1088万元(1980年不变价),比1978年318.5万元增长2.42倍,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18年16.42%扩大为33.66%。生猪年末存栏6.52万头,是1949年0.83万头的7.86倍,比1978年存栏7.41万头减少12%,但育肥出栏5.3万头,比1978年3.57万头增长48.46%。
在农业总收入中,农业商品率有较大提高。1980年农业商品率占40.47%,1985年占58.92%,1990年占68.51%。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大部分村组基本脱贫,一部分已开始向富裕迈进。
1978年全市农村795个村民小组,人均年纯收入100元以下的557个,占70.06%。1990年村民小组784个,人均年纯收入400元以上的773个,占98.6%,其中人均1000元以上的26个,占3,32%。
随着收入增加,农民生活显著改善,高档用品已开始进入农家。
1990年全市每百户农民拥有高档用品:电冰箱2.38台,洗衣机5,68台,彩色电视机5.22台,黑白电视机33.67台,缝匆机29.03部,收录机17.58台,收音机11.88台,电风扇31.67台,自行车59.37辆,手表118.68块。
下期:十堰农业与工业之30年巨变
请加关注@秦楚刊号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