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先有鸡,还是还有蛋?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就像郑州科创产业发展滞后与人才不足的问题一样,都让人难以回答。是先有科创产业,还是先有高端人才?
如果郑州有科创产业,会吸引高端人才回流吗?
如果郑州有高端人才,会吸引科创产业落地吗?
郑州科创产业迟迟没有重大突破:没有一家科创板企业,也没有互联网巨头重要的业务落地。
人才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所以,现在很多城市不仅仅在大力的招商,更在大力的招才。
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是高端产业的竞争,而高端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所有城市都在大力做的事。
对于高端人才,北京、上海等城市直接开放落户资格;深圳、武汉、杭州等城市除了对他们开放落户,还有花样繁多的贴心政策支持。
相对于一线城市甚至与武汉、长沙、合肥等新一线城市来说,郑州在高端人才引进上更为迫切。
因为郑州和其他城市不一样,郑州没有那么多顶级的大学。而郑州想要发展科创产业,就势必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而本地高端人才的培育有限,从省外引进高端人才是一个很困难但是正确的路。
因为没有顶级高校,郑州对于顶级人才的吸引就不如其他城市。截止到2021年,郑州一共有17位两院院士,而西安两院院士超过60人,武汉的两院院士超过70人,差距太大。
因为没有顶级高校,郑州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也很少,只有6家。而武汉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29家,长沙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8家,合肥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12家。
这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不仅仅为当地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更能吸引业界顶级的人才加盟。
既然我们本土培育的高端人才少,留住高端人才的平台少;但是为了发展科创产业,必须要大力引进人才。
招才并不比招商简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河南虽然不是高等教育大省,但却是高考大省。虽然高考难,录取比例大,但是考生基数大,依旧有很多考生考到省外的顶级高校。
根据掌上高考统计的数据:2020年双一流高校在河南录取分数线以及位次来看,文科双一流的最后位次是24442名,理科双一流最后的位次是117811名。我们可得知,河南考生每年至少有5万人去省外上双一流大学。
这些学子是郑州招才的后备力量。河南人恋家,如果家乡的机会更多,相信会有很大一部分人愿意回来。
这些从河南走出去的学子,虽然很多都留在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但是新一线城市的压力太大了,而且房价高、生活成本高。
一线城市的房价太高了,根据房天下的数据: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子均价在5万元以上,对于在这些城市漂泊的年轻人来说,买房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房价高就意味着吃喝住行的成本高。虽然在一线城市挣的多,但是花销更大。
以前,一线城市容不下肉身,二线城市容不下灵魂。
现在,情况已经悄然变化改变。
随着产业的转移,二线城市在不断崛起;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强省会战略的推进,省会城市的发展一日千里,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本省人回归,人才开始下沉。
根据《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选择在二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为2015年届的22%上升到2019届的26%,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已经从2015届的26%下降至2019届的20%。
随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确立,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河南人开始从省外回来,而首选城市就是郑州。
郑州对于整个河南省具有强大的虹吸能力。
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每年净流入人口超过20万人,目前常驻人口为1260万人。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回流,但是回郑之路并不顺畅。
1,郑州企业给出的薪资低
那些外来的企业在郑州设立研发中心的薪资待遇还算可以,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开发岗位能给到15-20k。
而郑州本地知名的上市企业,诸如汉威、新开普的普通开发岗位在6-10K左右,高级的开发岗位在15K左右。
如果郑州有足够多的外来企业,能承接不少回流的人才。不过目前的形势来看,招聘需求更大的还是郑州本地的企业。
同样的岗位,只有一线城市一半的薪资待遇。薪资低是目前人才回流的最大阻碍,没有之一。
很多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小伙伴总是说:会回来的,再等等,再看看。归根到底还是工资低。
2,郑州新兴产业有所欠缺
在新兴战略产业布局上,郑州比一线城市,甚至比二线城市合肥都有不小的差距。
比如新能源、半导体等热门产业,在郑州相关的企业很少,所以能提供的相关岗位也不多。这就导致了大批关于新能源、半导体相关的人才难以回流。
3,郑州相关的岗位不多
就拿互联网产业来说,在高端的技术开发、运营、产品、市场公关等岗位是缺失的,或者能提供的岗位较少。
郑州虽然有不少做互联网的企业,但是大部分都是To B业务的,To C的互联网企业并不多;这就导致郑州的这些互联网企业对于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更为看重,对于产品设计、产品运营、市场公关等不够重视。而外来的互联网企业中,这些岗位大部分都在总部。
4,郑州没有相应的工作氛围
一线城市的互联网企业工作氛围比较轻松,公司管理扁平化,工作环境友好。
比如:很多一线城市互联网企业是弹性工作制度,可以过了12点来上班,也可以加班到很晚;而郑州的绝大多数公司都是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很少有弹性工作制度的。
互联网大厂还有着免费食堂、免费零食饮料、健身房、游戏室、阅读室等服务。单说一条:郑州的互联网企业有食堂的就不多。
更关键的氛围:一线城市的互联网企业讲究的是自由、平等、尊重、人性化,是追求创新,而不是等级森严、死气沉沉的氛围。一线城市的企业有自己真正的企业文化和公司愿景,有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同事之间能够友好的协作。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从大厂回来的员工到郑创业、就业,有不少互联网公司的氛围还是不错的,但不多。
5,在郑州很难实现自我提升
由于郑州的科创产业相对于一线城市来说较为滞后,而且没有多少大企业,导致行业之间的交流不多,不能及时的掌握到潮流的理念,个人能力不能有效的提升。
之前有不少回到郑州的人才又离开了郑州,他们告诉燃科创在郑州的企业工作,只有知识输出,很少有知识输入,个人长大受困,不得不选择离开。
而互联网又是一个快速迭代的产业,如果不能及时的学习和交流,就很难跟上互联网发展的节奏,长此以往会被行业淘汰。
6,郑州的岗位与其技能不匹配
郑州的企业规模相对于一线城市较小,很多岗位都是一人多岗位,也就是说一个人干几样活,但不一定每样工作都做的很好;而一线城市的企业管理上更加精细化,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人才更有专业深度而不是广度。
就比互联网运营,从获客渠道到提高活跃度、提高留存、提高收入等等过程,每个过程可能都需要一些岗位;大公司就是一岗多人,而小公司就是多岗一人。
这就导致了很多从大公司回来的人才,在某一领域可能比较精通,但是很难面面俱到,工作时需要团队配合,所以很难去适应小公司的岗位。
7,郑州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风头最盛的互联网新巨头字节跳动,其创始人张一鸣在一次演讲中称:创业初期,他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招人。据称:字节跳动的前100名员工全部是张一鸣亲自面试的。小米创业时,雷军对招人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于人才,不应该当作是成本,而应该看人才到来之后的回报和产出。在人才密集型的科创产业里,人才招聘更是重中之重。
但是,郑州的很多企业的创始人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都不太够。这种理念需要转变,没有足够多的人才,很难支撑公司长远的发展。
8,招聘和求职信息不对称
很多在一线城市的人才想要回流郑州,但是对于郑州的企业并不了解,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到郑州了解。而郑州的一些企业也需要相应的人才,但是其在招聘网站上覆盖的用户大部分都是本地的。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一线城市的人才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而相关企业也招不到合适的人。郑州还是有一些高端的岗位,还有一些企业有潜在的高端人才需求,但是苦于本地高端人才不足,有些高端岗位没有放出来。
人才已经成为制约郑州科创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郑州产业想要进行转型升级,就必须有更多的高端人才参与。
郑州应该怎么做?
1,继续大力发展科创产业。
人随着产业走,只有一个城市的产业足够强,才能够容纳下足够多的人才。
积极对外招商
依托郑州的政策优势,交通区位优势,人口优势对外进行推介招商。前不久,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的华为和比亚迪纷纷落户郑州,足以证明郑州的吸引力,也足以证明这些行业巨头对郑州发展的看好。
承接北京科创产业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郑州做科创产业,要抱紧北京大腿,做北京科创的副中心。
因为北京有大量的高校、独角兽、互联网巨头、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北京的运营成本太高,郑州可以承接一部分产业、大公司的一些职能,和北京进行产业分工。
虽然这些产业不够高精尖,但是对于郑州的科创产业发展将会有极大的助力;也将会吸引大批人才回归。
承接河南省地市头部企业的研发中心
前两天刚写过一篇关于地市企业的文章,地市企业受到人才、资金、政策等困扰,想要进一步发展、转型,可以把研发中心迁移到郑州来。而研发中心就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不仅可以吸收郑州本地的人才,还可以吸引豫籍的人才回流。
成立产业研究院、实验室
自从楼书记上任之后,科创相关的实验室、研究院迅速的落地。嵩山实验室、神农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相继成立。还成立了10个新兴战略产业相关的研究院来支撑产业发展。而这些科研机构的成立势必会吸引大量的人才。
2,出台豫籍人才回郑的政策
武汉自从2012年就开始推出了大规模的楚才回家的活动,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进行推进,吸引了大批的湖北籍人才回家。
而郑州相对于武汉来说,本身在高教实力上就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可以呼吁大量的豫籍人才回家。让更多的人了解郑州以及河南的发展,帮助了本地企业招募高端人才。
对于人才不仅仅要给钱,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要做好人才回流服务,让人才在郑州能够安居乐业。
3,提升城市软硬实力
城市不仅要有足够多的就业岗位,还要宜居,要有良好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在徐书记到来之后,郑州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过有一线城市相比还有差距。
在公共服务配套、人文关怀、文化生活上相对一线城市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招募豫籍行业领军人物作为招才顾问
从河南走出去很多人才,这些人才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郑州可以向武汉学习,招募行业领域人物做城市的招才顾问。
武汉第一批招才顾问有小米创始人雷军、泰康保险创始人陈东升、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等等。
河南也有一批在行业有影响力的人物,可以做郑州的招才大使。比如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360创始人周鸿祎、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APUS创始人李涛、前微软工程院院长张宏江等等。
鉴于郑州人才回流的痛点,我们也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目前,我们已经对接了郑州多家知名企业,欢迎有回郑求职需求的人来联系。也欢迎更多的郑州企业与我们联系,对接相关的人才需求。我们都将免费服务,可私信我。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