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947|回复: 1

千年开州——秦巴古道发祥地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2-6-12 09: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崛起于祖国雄鸡版图的“自然国心”,千年荔枝古道演绎和承载着千年文明。可以说,秦巴古道不仅是巴秦之间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路线,也是古代先民南北迁徙的一条重要通道,更是形成开县多元文化的大动脉。

开县在清代以前,“北出秦壤”的古道主要有两条:一条就是庸巴古盐道,始于殷商时期,兴于汉。其中,开梅道就是开县最早北上的古间道:出县城,经滴水岩、观音坝、石磉坝、温汤井、马家沟、和谦梓、土龙洞、谭家坝、榨井坝,抵梅子关,长160里,与东乡(今宣汉)县交界。另一条就是“荔枝道”,最早为茶马古道,后改为驿(官)道,始于汉,兴于唐,从万州至开州(或盛山郡)治所,接“开杨古道”,即出城邑,经头道河(今镇东街道)、九岭子(今大德镇)、灯草坝(今敦好镇)、火焰坝(今天和镇)、三汇口、杨柳关,与东乡(今宣汉)县交界。唐代韦处厚赴任开州刺史走的就是开杨古道。这条古道及至清代,依旧是重要的通商大道。《晋书》载“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可见当时之繁华。

这两条秦巴古道不仅为秦巴贸易往来提供了方便,而且是重要的军事通道,其中庸巴古盐道是历史上秦巴交汇首选的行军偏道。至今,开县满月乡境内仍有东汉传承下来的“马扎营”、“兵营坝”、“马路槽”等古驿站和战争遗址地名。

2000年,开县余家坝巴人墓地的考古发掘,为秦巴文化交融提供了考古佐证。余家坝巴人墓葬内不但呈现出巴文化、楚文化的因素特征,而且与涪陵小田溪、巫山双堰塘、云阳李家坝等三峡地区其它巴人墓地有着明显的不同,余家坝墓葬里的秦式器物更为普遍,如辫状耳铜鍪、陶鍪等,是一个巴、秦、楚文化因素共生的墓地。这一发现,为研究秦、巴文化在三峡地区的交融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极具价值的实物资料。

特别是汉丰故城的建筑风格,其城市东西走向和田字型街道布局,内城墙砖筑砌法,内外城制,以及挖护城河的作法,都有别于三峡地区的其它古代山城及川东地区的其它古城,明显地表现出受中原地区古代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远远地承袭着中原文化。秦巴文化的这种广泛交融,对秦巴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民族的融合,也给开县文化注入了崭新的内容。

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庸巴古盐道和荔枝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缩影和历史见证,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秦巴古道所形成的秦巴文明走廊而积淀的历史内涵,以及沿途遗迹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对开县旅游事业未来的发展,仍将闪烁着独特的经济光芒。

如今,开县已是四通八达。从开县向南,与在建的万宜高速公路相连,可经云阳、巫山、宜昌直达武汉;从开县向西,开达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建设,经达州可直通成都;从开县向北,开城高速也已立项即将启动,建成后可直通西安。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渝陕高速公路”纳入建设规划,“三峡—万州—开县—城口—安康—西安”的开通,将在千年之后重现秦巴“天宝荔枝路”,再次演绎盛唐时期开县“路接长安”时的繁荣。到那时,开县将成为名符其实的“秦巴之门、自然国心”,成为扼守秦巴枢衢最具特色和魅力的中国大三峡腹地的旅游“门户”区。(刘登平)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6-12 09: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