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水库建成后形成“三坝”:第一坝是三峡大坝,即三峡水库大坝;第二坝是三峡水库水位调节坝;第三坝是三峡水库农田防护坝。第二、三坝均在开县境内。三峡水库水位调节坝,亦称三峡水库第二坝,是全国第一个以工程形式综合治理三峡水库消落带污染的工程。
三峡水库第二坝——开州区水位调节坝
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最高水位为175米,最低为145米,有30米落差,库区将面临水生环境变化、水沙动态平衡、物种迁移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最受关注、最具争议、影响最大的是小江流域形成的65平方公里消落带。而整个消落带中以开县(今开州区)的消落带问题最为典型,可能使开县成为三峡库区独一无二的最大污染区。特别是开县新县城,由于地理位置极为特殊,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后,滨水面积达14.8平方公里,随着库区水位季节性的消落,这里将变为一片烂泥滩和沼泽地,加之夏秋烈日的烘烤曝晒、病菌繁殖,极易诱发瘟疫,将给开县新县城的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为缓解消落带可能对开县带来的生态环境危害,减少消落带的面积和落差,减低消落带治理难度,综合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对消落带的研究成果,国家提出三峡水库开县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位调节坝工程(又名“库中库”、“前置库”、“生态库”)方案。
2007年8月9日,开县水位调节坝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总投资近两个亿,由水位调节坝和生态建设工程两大部分组成。
生态建设工程包括沿岸生态防护林工程、湿地建设工程和敞水区生态工程。工程建成后,最大消落水深由18.5米降低至5米,消落区治理率达86%,不仅减少消落带面积,降低了消落深度,还成为了改善三峡水库水质和人居环境、消除疫情隐患、建立新的稳定生态系统的控制性工程。
水位调节坝由主坝、溢洪道和土石副坝组成,最大坝高22.53米,轴线长499.25米;调节坝泄洪闸设计泄洪能力为8800立方米/秒,最大的泄洪能力可达到13600立方米/秒,而开县有记载的最大洪水流量仅为7900立方米/秒。调节坝的建成,可防御千年一遇的大洪水。该工程还将设立自动水情测报系统,及时收集降雨情况,并计算入库的库容和流量。一旦出现险情,该系统将及时提醒调度泄洪闸的开闸时间和开启度。该系统将与三峡水库水情测报系统联网,共同调度运行。水位调节坝还为娃娃鱼等珍稀鱼类及鲤鱼、草鱼、鲢鱼等普通鱼类建了专门的“鱼”道,布局在左岸的混凝土溢流坝,有6米宽,以保证鱼类回游至彭溪河上游繁殖的条件。
三峡水库第二坝——开州区水位调节坝
2008年,175米试验性蓄水后,开县水位在170米时,库内呈现大面积裸露淤泥,城区水生环境依旧存在较大隐患,对此,开县县委决定将水位调节坝蓄水高程增加2米,即调节坝坝顶高程按照172.28米建设。水位调节坝于2010年初竣工,蓄水后在新县城东北方形成水域面积达14.8平方公里的“湖中湖”,成为三峡库区唯一的人工湖泊——汉丰湖。
2010年,开县在调节坝址上方,还规划修建了一座具有古典风貌的风雨文化长廊,也称“三峡风雨长廊”。三峡风雨长廊精巧别致,古香古色,它与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大坝与三峡风雨长廊相映湖中,如长虹卧波,横跨南北,气势雄浑,宛如一个巨人的手臂拦腰将汉丰湖抱住。调节坝的建成不仅造福了50万开县城区人民,也成了汉丰湖上一道亮丽的景观。
(刘登平)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