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知道,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个人学识、阅历外,如何和它人相处有时显得更为重要。于是,有人就用“八面玲珑”来形容一些人在社交上的游刃有余。而在古时的官场,似乎“修身养性”才是立足核心,若不能以一种沉静的姿态从容面对外界,再有能力都会被繁琐之事压趴。
曾国藩对此就很有自己的心得。
他认为,做官不能怕“麻烦”。朝廷给自己一个官职,那就是要干活,只要干活就会遇见事情,而且,还都要一一解决。事情有易有难,若是不能沉下心,那就会坏事,不但事情不能处理得漂亮,还会带乱自己的心绪。而更糟糕的结果则是,自己的属下会因此小看了自己。
其实,曾国藩的意思很是明了,若是想要清静,就不要选择这条道。毕竟,官场的麻烦事很多,有工作上的,有同僚之间的,有上下级之间的,当然,还有君臣之间的。试想一下,心思不能静,如何解决这些麻烦,只会越弄越糟糕,还不如回家种田来得干脆些。
除此之外,对于声名,曾国藩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沉淀过程。看看现在为何那么多演艺界的人隔三岔五“刷脸”,没有作品就只能靠这种途径提升曝光了。而一些老艺术家们,看似没有了名气,可翻翻作品却都是大师级的,谁更容易被岁月遗忘?
曾国藩早就看明白了这一点,突然成名就需要更多的努力来维护这个结果,否则,下场将会非常黯淡。这也是为何后人喜欢研究曾国藩的原因所在,他的一生都在实践自己的这些理论,才取得了让人钦佩的成就。
当然,除了做人的感悟外,曾国藩还有识人的心得。
有个词语叫“人心叵测”,就是说人心是无法揣摩的。不过,曾国藩倒是整理出了一套“读心术”,就是从一个人的谈吐举止等方面,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及其将来是否会有所作为。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曾国藩非常擅长通过一个人的眼睛的“动”与“静”来辩别他人的品性是奸邪还是正直。这里就有一个小例子:
淮军建立之初,李鸿章曾经带了三个人来拜见曾国藩,后来李鸿章就问他如何看待这三个人,曾国藩就说:
第一位,态度温和,眼睛一直看着下方,这种性格比较适合文书;
第二位,很能说,不过眼神乱飘,一看就是喜欢取巧之人,不可委以重任;
第三位,倒是有大将风范,不过性格太直,容易折戟战场,后来果然是如此。
这应是曾国藩在和人相处中,仔细观察后得来的经验,这项“技能”自然能为他在仕途的发展中加分。不过,若是本身没有强大的实力傍身,这样的技能只会流于表面,不论哪个朝代,单靠溜须拍马上位的,下场似乎都不是太好。
其实,曾国藩本人更在意个人的“修为”,那就是踏踏实实做事。
无论小事、大事、易事或难事,都要认真对待解决,不可中途放弃。既然开始了就一定要拿到一个结果,否则,真是对不起自己之前的那番努力。也许,过程看起来比较难,但是,都做了一半,还怕看不到结果吗?所以,在曾国藩看来,要么不做,要么就好好做,干一半就撂挑子,是最无用的表现。
此外,个人的“修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心态要平和,不要事事非得争先。事情做完美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去抢头功,不然,有时往往会适得其反。这其实,也是踏实做事的另一个表现,心里只要将解决事情放在首位,就不会过多地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朝廷重用自己的一种回馈。
并且,这也给周围的人树立了一个榜样,让大家看到了怎样的为人处世才能让自己身处的环境更加友好。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曾国藩。
由此可见,看一位成功人士的经验,也许并不需要过多的关注于那些理论,只需要将他生平的一些小事拿出来,细细咂摸一番后,就会有自己的感悟。
除了从书中汲取营养外,更多的还应该在性格修正上多下功夫。所以,曾国藩为人严谨,是与他的个性相吻合的。正因为如此,才使他和左宗棠之间的友谊生出了不少纠结。这其实也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官场上的友谊多少会考虑一些利益得失,有时可能真是身不由已。
闲暇的时候,多看看一些名人的生平,还是会收益颇多的。不过,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学习,毕竟,有时个人的喜好还是会影响自己的决定。但是,更关键的还是在于自己的坚持了,一生将一件事做完美了,那可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
现今社会发展迅速,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细细研究曾国藩,但他的精髓却是值得世人借鉴的,毕竟,混社会的日子都不容易。
参考资料:
【《曾国藩全传》、《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二》、《左文襄公全集·文集》】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