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西咸新区积极抢抓西安—咸阳一体化、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持续优化生态、宜居和营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进步、迈上了新台阶,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国家级新区动能。
西咸新区秦创原·金湾科创区
聚焦创新驱动 持续提升发展活力
着眼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
一是加速聚集创新资源。加强与科研院所、国企民企、金融机构的对接合作,释放创新潜能。支持西安交通大学西部创新港、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等项目建设,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重点高校加强对接,拓展合作空间。2021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注册企业115家,引进孵化器14家,成功入选全国“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源杰半导体等14家企业纳入陕西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库。
二是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结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发布优化营商环境18条、打造宜居宜业环境10条、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建设15条等政策措施,形成较为完善的秦创原政策体系。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已整合省市区三级20多项业务、30多家服务机构入驻,线上服务平台已开通服务20余项、登记用户超2200个。设立引进9支基金、总规模26.07亿元,中国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共发行36款科技金融产品,发起设立2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和30亿元的“秦创投”信托计划,初步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支撑体系,配套引进法律、知识产权等8类48家专业服务机构。
三是加快“三器”建设。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规划建设科创载体93个2217万平方米,2021年建成309万平方米,引进清控、小米等孵化器14家,汉中、宝鸡等多家省内地市离岸研发中心试运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合作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全年春种基金完成投资决策245个,设立公司超过170家,累计举办路演52场、推出转化项目191个。打造“两链”融合促进器,发布“两链”融合空间布局规划,20家省属国企落地项目16个,中国电子、农发行等10多家央企和亿达控股、商汤科技等20多家知名民企设立新型研发机构27个,落地产业链重点企业51家。
夯实产业基础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西咸新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产业升级扩量,构建高端产业新体系,加快推进新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预计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将达到650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全年市场主体增长66.2%,增速在陕西省、西安市均居第一,总量达到41.3万户。
二是加强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坚持产业立区,全年引进内资1427.67亿元、外资7.4亿美元,创维智能电子、固高科技、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园等255个重大项目相继落户,40个省级、122个市级、414个区级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航天电子、同力重工等项目建成投用。
三是优势产业集约化发展。聚焦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科技研发、临空经济等主导产业集群,明确高端数控机床与增材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大数据与云计算、氢能、航空航天无人系统研发等具备基础、具有优势的两链融合产业方向,并将新区“两链”产业与现有93个创新载体(园区)进行精准匹配,初步实现产业定位明晰、产业方向精准、空间承载明确的三个层级一体布局、协同推进。
深化改革开放 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
一是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西安-咸阳一体化体制调整的决定,西安市出台专项方案支持新区加快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新区内部体制机制调整优化,进一步增强优势、激发活力。
二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全力保障机场三期建设,扎实推进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用好中俄丝路创新园等开放平台,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实现同步验收、同步运营。2021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开通货运航线5条,全年完成航空货邮吞吐量39.56万吨,位列全国机场第9,连续三年实现提档进位、追赶超越。
三是探索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自贸、服贸等国家级试点,累计探索形成175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3项创新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12项创新案例在陕西省复制推广。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顺利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估验收,在五个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中位居前列。
突出环境建设 持续彰显新区魅力
新区把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作为约束性要求,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做美生态环境。科学系统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新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8.4%,实现优良天数268天,新增城市绿地面积570万平方米、建成绿道212公里,渭河、沣河、泾河水质达到地表水II类。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理念要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和气候投融资创新实践获生态环境部、中国银保监会调研并肯定,“山清、水绿、景美、城活”的生态环境格局基本形成,鱼翔浅底、鸟鸣枝头成为新区生态底色。
二是提升宜居环境。完善品质标准实施监管措施,全年推广应用海绵城市2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180万平方米、地热供热180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学校29所、新增学位超2.5万个,首家三甲医院西咸中心医院已投用,3家高品质酒店、4座商业综合体已投用,19座商业综合体、17座高品质酒店、8所三级综合医院全面推进,持续完善16个“15分钟便民生活圈”,群众宜居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三是做优营商环境。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18”系列攻坚提升方案,商事集成注册改革获批全省试点,“一件事一次办”和“拿地即开工”、“交房即发证”等改革举措成效明显,2021年新区营商环境公众满意度达到95.2%。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