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权良
秦末汉初儒生孔鲋(孔子八代孙)著《孔丛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意思是 天子如果打算将仁德颁行天下,那么,太平盛世就会到来。每当这个时候,麒麟、凤凰、神龟、飞龙这些“灵兽”都会事先出现,呈示祥瑞的兆头。
这恐怕是“龙凤呈祥”一词的最早出处与本来含义。
汉代谶纬之说盛行。《史记》《汉书》中,这种“兆头”记载,比比皆是。
《礼记·礼运》: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四灵,就是四种带有天地灵气的神圣鸟兽。
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是汉族,汉族开始指“汉朝的人”,是“四夷”,也就是周边少数民族对地处中原的汉王朝子民的称谓。
汉人的“基本盘”是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所结成的部落联盟。形成时间是仰韶文化时期,高潮期距今7000~5000年,中心地带就在宝鸡。宝鸡只有1.8万平方公里土地,却有仰韶文化遗址1000来处,河南省16.7万平方公里土地,仰韶文化遗址仅有360处。中华文明的孕育期是仰韶文化,中心地带就在宝鸡。
宝鸡市区北首岭遗址陈列馆中展出的距今7000年许的陶器上,已经有龙凤并列之图案,足以证明不同图腾的氏族正在结成联盟。只是无法判定龙凤图案当初的颜色是不是黄龙丹凤罢了。
黄帝部落的图腾是黄龙,炎帝部落的图腾是丹凤。不打不相识。两大部落在阪泉之战(在凤翔·蟠龙塬,不在河北省,另议)后,结成具备民族与民族国家的雏形部落联盟。
阪泉之战后,龙凤呈祥就指新联盟的图腾。一龙一凤并列作为图腾,或画或绣于旗帜,高高飘扬,古人谓之“纛”(dào)。这个龙凤图案,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国家”意蕴的图腾物。
这样的图腾,对别的部落或联盟有宣示主权的作用。意思是我是这个标志,这个地方属于我,如果不是这个图案,那就“非我族类”“属彼亲族”。这是图腾的对外功能。
图腾对内作用则不是这样,而是宣告:我们两大部落,属于互婚部落。
“互婚”或者“别婚”,这才是“龙凤呈祥”的本来含义。
《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就是“平等却不相同”,而“同”则是“没有差别的一致”。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后话。
图腾的作用之一就是同一祖宗的后代共享一个图腾。一看图腾一致,则不能婚嫁。那么,娶嫁就只能在不是一个祖宗的部落之间进行,图腾就起了区别的作用。
黄帝部落从陇坂而出,以前长期占有黄土高原,如今自北而南发展;
炎帝部落从荆襄而来,长期占有秦岭山地,如今自南向北开进。
打着黄龙纛的黄帝部落,姓姬;打着赤凤纛的炎帝部落,姓姜。两大部落在渭河以北,吴山以南的古陈仓塬,也就是雍州塬相遇,一个要向南,一个要向北。互不相让,“阪泉之战”于是发生。在战争中结成联盟。从此开始互婚,这就是最早的“龙凤呈祥”。
阪泉之战初期的互婚记载 ,已经不可考。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阪泉之战之前,先民属于蒙昧野蛮时代,婚姻以女人为主,谓之“母系氏族”,所以,姓字从女生,就是“一女所生”,不能婚配,此之谓“别婚姻”。
阪泉之战后,中国社会迈出蒙昧野蛮时代,步入男性主导的社会,谓之“父系氏族”。主导部落娶,非主导部落嫁。中国人重黄而轻炎,可能与黄帝龙部落娶,而炎帝凤部落嫁之原因有关。
《诗》云:“岂其娶妻,必齐之姜。”意思是周王室娶妻,非姜姓后代莫属。《说文》:“妻,齐也。”妻子就是在家中与丈夫地位相齐的人。夫妻之间,没有大小尊卑,只有先后之别,故曰“王后”,就是“在王身后的女人”嘛。
《史记·周本纪》载,周人始祖名曰“姜嫄”,出门“践巨人迹”而生子“弃”,“弃”成人后居“后稷”之职,是尧舜司农官,后世尊为“神农”。
其实这个“神农”是从舅舅家继承过来的。因为祂妈妈姜嫄姓的是“姜”,这是炎帝部落之姓啊。那个留下脚印(迹)的“巨人”是父亲,姬姓。黄帝后代。
姜嫄之后,周王室世世代代娶妻于姜。是之谓“齐”。
请看以下事实:周方国的开国之君是太王,妻子叫王姜;武王之妻叫邑姜;康王之妻叫王姜;穆王之妻王俎姜;懿王之妻王白姜;宣王之妻齐姜。
先周与西周15王,连同周人始祖,就有8人娶妻于炎帝后代姜氏后代。
姬姓是黄帝部落的后代,以龙为图腾;姜姓是炎帝部落的后代,以凤为图腾。姬姓娶,姜姓嫁,也就是龙娶凤嫁。这就是“龙凤呈祥”的原始含义。
由于炎帝凤部落居于华(秦岭古称华山),黄帝龙部落居于夏(山西夏县周边之黄土高原),这一凤一龙两大部落互婚,所以,“龙凤呈祥”之结果就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也叫“华夏儿女”。
以图腾而言,叫“龙凤呈祥”;
以居地而言,叫“华夏儿女”;
以部落而言,叫“炎黄子孙”。
由于炎黄二帝及其部落世世代代互婚,所以,后世把男女婚嫁,统称“龙凤呈祥”,迄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绵绵瓜瓞,不绝如缕;本支百世,源远流长。从喜剧舞台到民间风俗,无不把婚姻叫做“龙凤呈祥”。
这就是龙凤呈祥之本义,也是龙凤呈祥之正解。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