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新闻网站的智能推荐到购物平台的“猜你喜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公众的日常生活。那么,普通民众究竟如何看待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他们对数据隐私的态度受到何种因素的驱动?新冠疫情对此产生了何种影响?
2022年3月30日,英国数据伦理与创新中心(The Centre for Data Ethics and Innovation ,CDEI)发布了报告“Public Attitudes to Data and AI: Tracker Survey”。该调查旨在了解公众对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态度如何随时间变化,并评估影响公众数据隐私态度的因素。第一波调查于2021年12月开展,通过网络在全英国范围内采集了4,000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同时通过电话采访了200名无法使用互联网的人,以收集来自英国全国各地公民的广泛观点。
一、用于公共利益的数据
“数据有明显的机会被用于公益事业”
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表示,他们经常创建和使用数据及数据驱动技术;93%的人表示自己几乎每天都在使用互联网。
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民众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而无法享受数字服务。45%的被排除在数字服务之外的电话样本表示,他们对使用在线设备有信心。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对数据在各类情况下的使用状况感到满意。81%的受访者愿意将自己的个人数据提供给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以开发新的治疗方法。62%的受访者愿意向政府提供个人数据以使用公共服务,51%的受访者愿意为公司提供个人数据以定制产品和服务。
疫情防控、医疗保健和经济发展被认为是数据使用的首要任务。
受访者普遍认识到数据使用带来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他们不太确定整个社会是否能平等地感受到这些效益。
二、公众对数据使用的不确定感
“为了充分挖掘数据的潜力,急需解决公众对数据使用的担忧”
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他们不知道自身的数据是如何被使用的。5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自己的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收集情况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
在受访者中,也有一些人不确定组织在数据使用方面的透明度,以及他们具体如何使用数据。
数据安全被认为是数据使用最大的风险。受访者对个人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表示担忧。
面对政府或私营部门滥用数据的情况,受访者对此的问责期望很低。
三、公众对数据共享的偏好
“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分享数据的意愿存在明显倾向”
相较于其他组织,受访者更愿意与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分享他们的数据。一般来说,公共机构和事业单位比私营公司(如大型科技企业和社交媒体公司)更受欢迎。
受访者与某一组织分享数据的意愿与他们对该组织的信任程度密切相关。
直接有益于社会或个人的数据应用更受欢迎。而在测试的使用案例中,只有定向广告会引发公众强烈的负面反应。
如果有强大的机制来提供保障,受访者更愿意分享数据。
与年轻的受访者相比,老年受访者更倾向于与某些行为者共享数据,并且更关注数据管理。
四、媒体对公众数据使用态度的影响
“公众对数据使用的感知机会和恐惧反映在媒体报道中,并受到其影响”
受访者印象中的负面媒体报道主要与社交媒体公司对滥用个人数据以及数据泄露等问题相关。
分析发现,在2021年1-6月期间,媒体上经常出现关于公共和私营部门组织的数据泄露事件。
在受访者印象中,涉及数据使用的正面媒体报道主要关于数据如何被用于追踪和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五、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态度
“公众并不期望整个社会都能平等地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好处”
受访者表示对人工智能(AI)的了解有限;只有13%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可以对这个词进行全面的理解。这可能是因为人工智能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技术和应用,使得定义和解释这一术语具有挑战性。
很多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是可怕的和未来主义的。那些数字熟悉度最低的人对人工智能的了解程度也更低,并且更经常地将人工智能与担忧、恐惧等情绪联系起来。
许多受访者表示对人工智能的某些应用感到不适。32%的受访者表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搜索引擎,他们对此还是感到不舒服。
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公众态度的影响
“对于通过使用数据来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人们的看法不一”
受访者对政府利用数据应对疫情方面的有效性存在分歧。44%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有效地利用了数据,而43%的受访者认为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那些不相信政府会为了他们的核心利益而行动的人,更有可能认为数据没有被有效地用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总的来说,受访者对政府在疫情前后数据使用行为的信任程度保持不变。4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观点在疫情前后大致相同。然而,32%的受访者表示在疫情之后对“政府能负责任地使用数据”失去了信任,另外21%的受访者则表示增强了信任。
本文转自: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公众号。该实验室系教育部首批设立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INCS)、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为基础,汇聚学校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网络空间安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优势学科,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解决国家传播战略问题,支撑人文社科研究范式的转型升级。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