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2800|回复: 0

吴教授聊家庭丨双向奔赴的亲情是家风传承的重要基础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7-6 06: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栏的话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落实《福建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要求,推动构建“家庭尽责、学校指导、政府推动、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闽姐姐特推出“吴教授聊家庭”栏目,从专家视角与广大家庭分享家庭故事和家教理念,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家教,就像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呵护与培积。在漫长时光中,优良的传统随着岁月积淀,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家族后代的长大成才。长辈对国家、民族的情感,以及对工作、家人、朋友等人的态度,孩子都在默默感受着,并且被浸润与熏陶。在家庭中,家风的延续,是需要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但家风能否真的被传承,还需要小辈有所感应并接受。因而,情感链接是成功家庭重要特征,也是家风传承的基础。最好的情感链接应是“双向奔赴”的,它并非一句“血浓于水”就能自然达成。家庭成员,特别是代际间的双向奔赴,需要正确理念的树立、有效能力的提升、实现途径的拓展才能够得以实现。




亲情的双向奔赴

需要双方都树立应有的理念



亲人因血脉相连而成为一体,彼此依赖、相互影响,这关系既微妙又联系紧密。小辈儿时需要长辈养育照顾,长辈未来要小辈孝敬养老,这是中国式代际亲情。


在养儿防老的固有思维下,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更多出自部分利己主义,而非纯粹的利他主义。由于父母秉持“孩子是我的”观念,他们抚养孩子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模式与希望强加于孩子,让他们觉得“父母更关注的是自己能否为其争脸面、光宗耀祖,而不是真正爱自己本人”。同时,中国式亲情推崇自我牺牲精神,“只要孩子好,自己无所谓”的思想自古被传颂。于是在两代人的牺牲意愿上,父母明显强于子女。甚至,多数父母认为抚养帮助子女是自己义务,孩子孝顺是自己福气。就政策环境而言,独生子女政策推行时间较长,让“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模式成为常态,进而让许多孩子产生“父母的都是我的”错误价值观,形成“父母就该为我做好一切”的定势思维与习惯。


在“孩子是我的”和“父母的都是我的”理念下驱动的行为,与奔赴对方的方向恰恰相反。作为父母,如果没考虑孩子的感受,用亲情绑架的方式行事,即便是对孩子衣食住行无微不至地关怀,前程学业殚心竭虑地谋划,道理经验不厌其烦地传授,孩子也未必认同与接受,甚至视为爱的桎梏而逆反。同时,父母在孩子的一次次“反抗”中,积累了许多失望的情绪。这种情况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届时,父母想要传承的优良家风反被孩子嫌弃。


反之,从孩子角度看来,如果没有考虑父母的感受,把父母的帮助当作义务,把父母无奈接受当作理所应当;用“将来尽孝”作为筹码绑架父母的时间金钱、用父母的爱过度消费亲情、无视历史情况纠缠抱怨原生家庭的影响等,这些一味强调自我想法的行为必将导致亲情地位的不平等,怎么可能乐意主动传承家风?


代际间应该树立“亲情必须双向奔赴”的理念。双向奔赴的亲情是将父母与孩子彼此看成是独立的个体,能够感受对方、欣赏对方、尊重对方、感恩对方,遵循“循环是人类的生存法则”。同时,在良性互动中,任何一方自愿为对方担当、帮助、扶持,报以不附加条件的爱。即便在较劲和怄气里,双方也坚守亲情之间细水长流的陪伴。有了双向奔赴的亲情,家风的传承才有了更明确更具体的内在指向、内容和动力。




亲情的“双向奔赴”

需要双方都主动提升相应能力



最近热播剧《人世间》中平凡的小儿子周秉坤,渴望得到父母认同的情绪爆发的片段被高评。这种渴望并非个案,在《相亲大会》节目中也时常有青年嘉宾提到期待父母对他们的认可,甚至有嘉宾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正面回应,而委屈得当场落泪。在场的父母纷纷表示,他们都是爱孩子并为他们好的,但不知道孩子竟有这种委屈。


在现实中,老人们也常因孩子的孝而不顺而苦恼、委屈、不满。可见亲情的双向奔赴也非易事,不是有了爱就能顺利实现,它需要双方学习相关知识,为提升亲情有效双向奔赴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亲情的双向奔赴若要善做善成,最好能同频共振。


提高有效双向奔赴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开阔的视域,良好的认知。 Doepke和Zilibotti(2017) 研究表明,父母对亲子关系模式的选择受父母自身偏好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父母通过影响子女的偏好或限制选择集的方式来影响子女的选择。Marshall(1920) 很早就强调家庭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重要性,并指出父母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预期能力都会影响到子女的人力资本水平。同样地,子女受教育程度会对父母的健康水平产生积极影响,或者子女获得某些技能时,可能会降低父母习得该技能的激励效果。可见,双方的人力资本都为双向奔赴提供了可能。


提高有效双向奔赴的重要基础之二,是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人具有能动性,每个个体长大的时代、区域、周遭环境都不同,亲情双向奔赴没有标准步骤可遵循。但万变不离其宗:孩子处于不同时期,父母要做的重点不同,婴幼儿时期(1-4岁),父母关键是进行有耐心的“陪伴”;儿童时期(5-11岁),父母关键是给予“宽容”和开放“学习”;少年时期(12-18岁),父母关键是能够“理解”与“指导”;青年初中期(19-30岁) ,父母关键是做好“顾问”和“支持”;青年中后期(25-35岁) ,父母关键是学会“放手”与做“后盾”;中年人(36-55岁) ,父母关键是尽量“自怡”与“克制”;做老年人(55岁以上)的父母,那就是开开心心地颐养天年。而孩子与不同时期父母的关系,应该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站在孩子的角度,前期尊重父母的经验与指导,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其实更多是在日后体现)”;后期尊重父母以往的习惯,不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他们,同时理解他们帮助孩子成家立业的使命感和享受天伦之乐的自然愿望。


提高有效双向奔赴的重要基础之三,是了解对方心理,能够有效陪伴。亲情陪伴不能狭义理解为“在一起”,其真正含义应该是:双向奔赴,走近对方经历的人与事,走进对方的精神世界,促进双方能够共同长大。父母要学习了解儿童及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孩子也应该学习老年心理学。同时,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要学“育儿经”,能够面向孩子的未来,尊重其人格尊严,明白个体差异,明确发展阶段,遵循教育规律,寓教于乐、于生活等。孩子也该学“养老经”,真正认识老人,充分理解老人,并提高身心陪护能力。比如,面对老人的疑神疑鬼或性格突变,孩子要能意识到这可能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若孩子没此常识,就可能与老人闹不愉快或嫌弃老人。亲情双向奔赴还可以通过提高策划及氛围营造的能力,在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或节假日开展温暖人心、记忆深刻的活动与仪式等。


总之,亲情有效双向奔赴需要双方不断自觉修行。




亲情的“双向奔赴”

需要多方协力促进愿望的实现





某知名茶传承人方舟在接受采访时说,“和父母、家人同做一件事,其乐融融,这就是传承的意义。”父母与子女要努力创造条件同做一件事。这样,双方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面对的人与事,便能积极沟通交流,甚至辩论,才更有可能培养出亲情,传导价值观,传承家风。但单纯依靠家庭个体,受社会文化、环境技术、时间精力等限制,亲情的双向奔赴是有局限性和困难的。


亲情双向奔赴的愿望实现,还需要家庭尽责、舆论引导、政府推动、社会协同。这项工作其实各方都已有所意识,并行动起来。例如,2021年10月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在此之前不少省份也纷纷颁布相关条例。其中,福建省人大在2020年7月通过了《福建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2021年11月,全国人大出台60岁以上老人陪护假的规定:老年人患病住院治疗期间,其子女的用人单位应当支持护理照料,给予独生子女每年累计20天、非独生子女每年累计10天的护理时间。护理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福利待遇。在此项规定颁布前,已有包含福建省在内的其他省市作出相应规定。这就从法律高度给亲情双向奔赴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针对“一老一少”照顾中存在的困难,社会各界也都越来越重视托幼托老工作,甚至还开始关注长期护理人员的身心问题,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在工作与家庭中扮演多重角色。例如,湖南电视台《少年说》等综艺节目,提供亲人间感恩、困惑、期待等亲情表达平台,也通过许许多多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来教育引导亲情双向奔赴的正确姿势……但总体而言,目前指导帮助父母向孩子奔赴的多,指导帮助孩子向父母奔赴的少;讨论现象与问题的多,拿出具体措施并落地的少。这还亟待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在多方面的不懈努力。






亲情双向奔赴是人人向往的美好,是家风传承真正落地的重要基础。它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个体或一个家庭的期盼,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希冀。



人物介绍

吴贵明,笔名贝月,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人选,福建省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













来源/同行者HR、福建日报
编辑/庄宇婧
校对/郑晓丹
编审/颜财斌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