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2203|回复: 0

[时政热点] 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我市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工作回眸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2-7-26 13: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十堰日报

记者 刘俊 通讯员 罗惺惺

我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秦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长江办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把保护和修复汉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扛起“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从生态环保、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人居等多个维度,高质量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工作,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科学谋划顶层设计

擘画绿色发展蓝图

顶层设计先行,谋定而后动。我市高度重视、高位推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在全省率先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牵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长江(汉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印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十堰实施方案》《十堰市贯彻落实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工作方案》等文件,突出“绿”的底色,强化“新”的引领,提升“带”的优势,传承“江”的文化,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发展新优势。

近日,市政府办印发《十堰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方案》,涉及10个项目、41个事项,总投资达298.11亿元,对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人心齐,泰山移。为全面保障“十大行动”落实落地,全市各地对照方案抓落实,各牵头部门对照任务要求成立专项指挥部,明确分管领导、牵头科室,指定联络员,建立日常联络机制。在机制保障下,各市直责任部门主动作为、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各县(市、区)结合地方实际,强化组织领导和工作协同,进一步细化任务措施,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市长江办建立健全工作调度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督促各地各部门更加深入细致地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行动目标任务落地,及时整改评估中发现的各类问题,构建齐抓共管的大格局,为高质量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

降碳减污协同推进

绘就绿色转型图景

围绕“十大行动”,我市立足实际、创新举措,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完成降碳减污、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引领等目标任务,蹚出一条绿色转型新路子。

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发展全面推进。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体系,明确各级河长共2811名,河长巡河实现常态化;大力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管污六大工程,建设生态河道130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600多公里,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耗能企业560家;强力推进汉江“十年禁捕”,清理网箱18.2万只,1500艘有证渔船全部上岸拆解,6400多艘三无船舶全部分类处置,1578个村庄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林长制工作实现常态化,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彰的市。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健全。在省长江办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启动了全国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建工作,组织各县市区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亮点特色,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截至目前,丹江口市、竹溪县、郧阳区均已成立了“两山转化中心”。竹溪县已组织多个部门和乡镇开展零散资源摸底,共摸排林业、水利、矿产、砂石料等资产70余项,初步建立了一批重点生态资产目录清单,拟选择合适资源进行收储,将闲置的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资产包。当前已由县人民法院牵头,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领域启动了探索实践。丹江口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了《丹江口市“两山转化银行”试点实施方案》,开展25个村闲置房屋、水体(水库、精养渔池、堰塘)、山场、林地、果园等具备较强经营性的自然资源清查摸底,正在委托第三方公司开展价值评估。下一步将以“武当蜜橘”区域品牌建设为切口,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提档升级。郧阳区正在筹备搭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数字化精算平台,并计划通过“两山转化中心”,推动完成森林赎买10万余亩,在碳汇金融等领域深化探索创新。

绿色体系构建提质提速。加快构建“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培育废钢铁、废塑料、废旧轮胎、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等综合利用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引领企业绿色发展。其中,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入选工信部绿色供应链。今年6月,全省最大的民营新能源重卡企业——湖北天道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在郧西实现量产;郧西县河夹镇来家河村全省最大的光伏电站并网至今已累计发电2.6亿千瓦时。全市拟申报绿色制造示范企业3家。

绿色技术创新引领成果显著。出台《十堰市关于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措施》,全市有8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2家企业创新产品被列入《湖北省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有力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0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004家;1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1万辆,产值突破100亿元。

扩绿增长多点开花

走在绿色崛起前列

围绕“十大行动”,我市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从生态环保、绿色交通、文化旅游等多个维度,推动全市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聚焦水生态保护,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更高。大力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行动,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巡查河道10.1万公里,巡查水域面积5.24万平方公里,出动执法力量1.75万人次。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全市纳入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电站258座,截至2020年底累计完成整改类电站462项手续完善,32座电站退网解列拆除工作。编制并实施《十堰市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危化品智慧安防系统建设方案》。累计投资2400万元建成了丹江口库区汉丹港50吨、长岭10吨、堵河2吨溢油应急处置设备站点。组建由23人组成的水上交通应急救援中队,水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聚焦绿色交通,综合交通发展更快。目前,全市航道通航里程达762.58公里,“一主四支”航道网基本成型,全面迈入“高速”“高铁”“高飞”时代,初步形成中心城区至各县市区“两小时高速圈”、十堰至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两小时航空圈”、县市区至主要乡镇“两小时公路圈”。“交通+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新改建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2500公里,建成贫困地区旅游渡运码头3个,打造美丽农村路3500公里,全市3A级以上景区通等级路比例达100%,A级以上景区全部通旅游路。

聚焦绿色金融,长江大保护金融创新实践更深入。创新开展碳汇造林,探索碳汇交易。创新碳汇抵押,发展碳汇绿色金融,推出了“碳汇收益权+”贷款模式,开发绿色信贷。全市金融机构累计为9家企业授信6.9亿元,发放贷款3.5亿元。此外,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发放了十堰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我市连续17年获得“金融信用市”荣誉称号。

聚焦民生生态,城乡人居环境更美。构筑沿江生态防护屏障。完成《十堰市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方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720平方公里。完成“三区两线”范围内51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复绿面积12691.35亩,清理僵尸矿权39宗。以汉江、堵河为主干,加快构筑沿汉江生态防护屏障,全市目前完成营造林面积50.93万亩,占计划56.72万亩的89.8%。全部完成山上病枯死松树清理除治,清理总量44.49万株。推进秦巴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强化禁食、禁捕、禁猎野生动物监督管理,并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全市建有7类66个自然保护地。共建成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施118座。乡镇建成区管网覆盖率达90%以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同步持续强化。

聚焦文化旅游,长江文化带旅游事业更繁荣。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十堰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今年以来,共计纳入省文旅厅续建亿元以上重点文旅项目清单57个,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文旅项目6个。创建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4个,位居全省第一;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建设试点、森林康养人家12家。十堰市被命名为2021年度全国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

此外,以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为抓手,我市积极推动开展中心城区及高新技术开发区赋能扩容。汉江流域城市生态环保合作协同推进,与三省六地签署《建立司法联动机制协同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进一步夯实了我市生态崛起的家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下一步,全市将围绕“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扛牢责任、咬定目标,持续在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流域协作、创建试点示范及项目建设工作等方面持续发力、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推动美丽十堰、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