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235|回复: 0

福建省龙海市概况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10-20 07: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海市(古属漳州府龙溪县、海澄县)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九龙江出海口,1960年2月,龙溪、海澄县直机关分别从漳州市区和海澄迁至石码镇合署办公;8月,龙溪、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1961年,龙海县天宝、浦南2个公社、及九湖公社3个生产大队、步文公社1个生产大队和后房农场划归今芗城区。1985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沿海开放县,1993年撤县设市,1996年,划出郭坑、步文(除梧浦、长洲两村外)两镇新成立龙文区管辖,2010年,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直属于漳州市,2012年,划出角美镇新成立漳州台商投资区管辖,2013年,划出颜厝镇、九湖镇及林下林场新成立的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辖。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含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位于北纬24?11’~24?36’,东经117?29’~118?14’。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漳州市东部,西北南群山环抱,东南濒临东海和南海。东与厦门市接壤,南与漳浦县交界,西和漳州市区、南靖县、平和县毗邻。西距漳州市区19千米,西北距省会福州市292千米。[1]

        龙海自古以来就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的诞生地。有世界最大的石梁桥——江东桥;还有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200万年前的古火山口。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市)。[2]2018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县(市)。[3]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位置

        龙海市位于北纬24?11’~24?36’,东经117?29’~118?14’。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漳州市东部,西北南群山环抱,东南濒临东海和南海。西和漳州市区、南靖县、平和县毗邻,南与漳浦县相接,东与厦门市海沧区、思明区相望,西距漳州市区19千米,西北距省会福州市292千米。

地形

        龙海市地处九龙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为北部、西部、南部三面环山,中部平原,东南部临海。北部丘陵地带属戴云山脉的余脉,西南部中低山丘陵地带属博平岭的支脉。主要山峰有大尖山、狮头大山、后沟尾山、泰岗尾山等。境内最高峰大尖山位于程溪镇,海拔953.6米;最低点为港尾浯屿岛以东的九节礁中间,海拔-47米。[1]

气候

        龙海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降水充沛,海洋性气候特点明显,夏少酷暑,冬少严寒,自然景观四季常绿。多年平均气温21.5℃,1月份平均气温13.5℃,极端最低气温0.2℃(1973年12月26日);7月份平均28.9℃,极端最高气温40.9℃(2003年7月26日)。最低月均气温6.3℃(1971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6.0℃(2003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5.8℃,最大日较差15.9℃(1989年12月7日)。生长期年平均365天(全年),无霜期年平均337天,最长达366天,最短为28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8小时,年总辐射102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65天(全年)。年平均降水量1563.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34天,最多达170天(1975年),最少为100天(2003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187.1毫米(1997年),极端年最小雨量毫米944.1(2009年)。降雨集中在每年3月到9月,6月最多。[1]

水文

        龙海市境内河道属九龙江流域。主要河道有二级河道九龙江北溪和九龙江西溪二条,总长35.8千米;四级河道九龙江南溪一条长57.5千米。河网密度为1.15千米/平方千米。三条河道总长93.3千米,流域面积665.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13.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05.46亿立方米。境内最大河流为九龙江北溪,从江东古桥上游约2千米处流经下游郭洲头后分为南港和北港。其中,南港流至下游约1.5千米处的福河村与九龙江西溪汇流至乌礁岛;北港流经安山村。至此,九龙江北溪、西溪再次汇合穿越下游浒茂、乌礁二岛,分为南港、中港、北港,直至海门岛,汇集九龙江北溪、西溪、南溪三溪之水进入厦门港注入东海。北溪在境内全长18.05千米,流域面积148.1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281.4立方米/秒。[1]

自然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高温、干旱、低温冷害、冻害以及雷电灾害等。台风灾害年均发生2次左右,影响程度不同,主要发生在7月至9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9年10月8-9日。9914台风于1999年10月9日10时正面袭击龙海市,影响时间长且强度强,龙海市气象观测站瞬间最大风速达到12级,给全市造成极大灾害,经济损失共9.8亿元,其中包括:农作物受灾面积29.45万亩;绝收面积8.2万亩;水果受灾面积7.2万亩;水产受灾面积3.4万亩。房屋倒塌或半倒塌2.5万间。水利、通信、电力设施损失8450万元,道路、码头等损失1.23亿元。人员死亡18人,失踪3人。冻害最严重的一次出现在1999年12月21-26日,连续6天最低温度低于5℃,22-25日4天有霜冻,23日伴有结冰,由于低温持续时间长,全市大范围农作物严重受灾,各种蔬菜损失5000万元,经济作物等损失8505万元,总计损失13505万元。此次所受冻害为50年一遇。

        龙海市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17种,包括非金属矿产资源10种,金属矿产6种,能源矿产1种。其中,地热矿区6个,资源储量:2912.44吨/日;长石矿区7个,资源储量:15.07万吨;高岭土矿区7个,资源储量:2091.33万吨;饰面用花岗岩矿区30个,资源储量:291.47万立方米;建筑用花岗岩(凝灰岩)矿区59个,资源储量:9930.54万立方米;砖瓦用粘土矿区22个,资源储量:235.33万吨;矿泉水矿区16个,资源储量:3487.58吨/日。

        龙海市拥有林地面积105万亩,是中国水仙花之乡,浮宫镇为福建杨梅第一镇。境内野生动物有兽类27种、禽类98种、鱼类400多种。

风景名胜

        龙海旅游资源众多,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呈现出滨海温泉、花果生态和九龙江人文三大旅游特色。拥有国家地质公园牛头山古火山口、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埭美古村、省级自然保护区九龙江口红树林、普照禅寺、金谷温泉、万松关、紫云公园、百花村、瑞竹岩等一批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以及万松关休闲山庄、甘文钓鱼村、高超果蔬观光园等优秀乡村旅游点,海门岛、浯屿岛等闽南渔家风情小岛独具特色。2013年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140.6万人次,总收入7.36亿元。[12]

        云盖寺位于龙海市浮宫镇田头村,始建于宋朝,是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重建庙宇,创办云盖山佛光文化事业,有佛光文化城、法华院、云盖山旅游风景区等。庙宇分为中、左、右三殿,中殿为“大雄宝殿”,主神坛供奉南无本释释迦摩尼佛。寺后高山群立,奇石巍然,树木青翠。其南面有座白云水库;西北侧山上有烘炉寨,为郑成功踞守厦门时重要的外围防御据点,现存外寨、内寨、中心指挥台、暗道机关和集义厅等。[13]

        金仙岩位于白水镇庄林村。始建于元至正十九年。岩上供奉如来、观音。金仙岩寺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坐南朝北,建筑依山而建。岩上有明张瑞图手迹“金水潭”,乡贤王命岳“如是”,何楷“求雨文”等摩崖石刻数段。金仙岩内景观众多,分别为渡云桥、迎客松、蓬莱仙阁、滴水成泉、品茶亭、岩潭月影、千年铁树、龙泉石刻八景。[13]

        普照禅寺(瑞成休闲农庄):位于港尾镇卓岐村,是全国唯一的现代建筑风格的寺庙。普照禅寺前身是福德寺,又名关刀寺,系以当地古迹“石关刀石”命名。普照禅寺建于1995年,占地160亩,耗资上亿元。在建造上,融进了大量的海外色彩和风情,同时加入中国化建筑成分,将中外建筑文化与佛教文化神奇的融为一体,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世界化佛教建筑景观。普照禅寺每栋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主色调,相似色调的建筑形成建筑群。设有素菜馆和幽静典雅的茶座、咖啡屋等休闲场所。融朝圣、观光、休闲、户外活动于一体,是充满异国风情的观光旅游圣地。[13]

        南太武山位于港尾镇东南十余公里处,与金门的北太武遥相呼应,古时曾是军事要地。山上有古刹“福兴寺”。南太武山又是一座天然中草药库,其中名贵的“太武香菇”驰名海内外。[13]

        紫云公园位于龙海石码南郊,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寺庙人文景观为特点,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以休闲、健身、观景、娱乐、度假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公园。[13]

埭美水上古民居:为福建历史文化名村,位于东园镇埭美村,是一片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也是龙海市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是闽南古建筑的一个缩影,因此有“闽南水上第一村”的美誉。[13]

牛头山古火山口:是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位于龙海市隆教畲族乡白塘村的东南海滨,它是一座典型的第三纪火山地质公园。园内保留了中心式火山喷发构造遗迹和后期风化侵蚀地貌景观,海滩上一百四十多万个柱状节理组成的玄武岩地貌,给人以美的震撼。牛头山古火山口是世界保存最为完好的海底古火山口之一,被地质学家誉为“中外罕见的古火山博物馆”和“海上兵马佣”。[13]

九龙江口红树林:位于龙海市紫泥镇甘文农场的九龙江入海口处,是福建省内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红树林。区域内的红树植物有5科7属10种,占福建省总数的83.3%,主要有秋茄、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桐花树4个群落,另有盐沼植物和海岸植物类型的高等植物,是地球上红树林分布最北缘,生长最好的区域。九龙江口红树林景区,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极目远眺可见海天苍茫,渔帆点点,景色壮观迷人,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13]

金谷温泉水上乐园:坐落于漳州龙海市东泗乡,距离漳州市区仅30公里,距厦门市区40公里。其温泉水质晶莹剔透,水量丰富,日出水量5千吨,富含丰富的锶、氡、氟、锂、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锶元素和偏硅酸均超过规定标准,可谓“双料温泉”,医疗价值极高。景区内有温泉水上乐园、露天温泉休闲区、国际化专业SPA会所、特色餐厅、温情酒吧等娱乐休闲项目,是娱乐休闲、旅游度假、会务交流的理想圣地。[13]

甘文钓鱼村:坐落于龙海市紫泥镇甘文农场内,距离紫泥高速出口仅3公里,与著名的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区相毗邻。钓鱼村里的鱼类直接来源于红树林的滩涂或九龙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汇处的活水养殖,这里的紫泥螃蟹、跳跳鱼、老蛏鲜美无比,另外还有采用绿色天然方法饲养的珍珠鸡、土鸡、土鸭,有机种植的野菜、蔬菜等。是集休闲、娱乐、观光、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渔家娱乐钓鱼村,2011年被评为“水乡渔村”。[13]

高超果蔬观光园:位于龙海市浮宫镇际都村。观光园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漳州市区40公里,距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5公里,距厦漳大桥出口1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是龙海市生态农业示范点、龙海市浮宫杨梅科普地。观光园环境优美,视野广阔,是城市居民的世外桃源,内有水库、鱼塘、特色果园,除杨梅外、还种植桑葚、葡萄等优质水果,果蔬全部采用有机种植。可提供科普观光、桑葚采摘、山间垂钓、特色餐饮等服务。是一个亲近果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13]

镇海卫古城:位于南太武山麓,鸿江之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兵戎古城。其城墙全部用石头砌就,依山临海,如出水蛟龙,与威海卫、天津卫、金山卫并称明初四大名卫。镇海卫古城,历经六百年风云,故垒雄风,至今犹存。山海壮丽,物富民丰,犹如一颗海上明珠,正闪烁着瑰丽的光芒。[13]

中山亭:原名“益思亭”,为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石码镇。1924年北洋军阀张毅部驻石码时建,1929年北伐军入闽时,何应钦部驻石码,改称“中山亭”。抗日战争期间,石码区政府在亭中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于文革期间被毁)。亭坐南向北,平面呈正方形,用12根钢筋水泥柱支撑。[13]

海澄文庙:又称孔庙,位于海澄镇豆巷村龙海二中校园内,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由郡守唐九德建。文庙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依次为泮池、戟门、天井、月台、东西庑、大成殿、名宦祠、崇圣祠、乡贤祠。[13]

海澄城隍庙:为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澄镇区中心。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庙宇坐北朝南,建筑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为三进三殿布局,主体为木构硬山式建筑庙群。三进三殿循序渐进,主次分明,形成“众星捧月”突出二殿城隍的布局效果。[13]

晏海楼:又称八卦楼它像一座宝塔矗立在龙海市海澄镇东北角古月港附近。晏海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原系一座军事瞭望台,今为龙海市名胜古迹之一。晏海楼作为明代月港(海澄)兴衰的象征,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登临怀古,赋诗酬唱。现存乾隆版本《海澄县志》就记载着明清两朝的名人诗赋,如张燮的《晏海楼》七律诗、詹明章《晏海楼赋》等。现存晏海楼有4层,高约30米,对角宽约8米。登上四楼,凭栏远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13]

瑞竹岩:位于龙文区蓝田街道梧浦村,实际归龙海榜山镇管辖,为五代高僧楚熙所辟。庙左石室内有石禅床,传系五代高僧楚熙入定处。岩上原有寺庙四座,后大部坍塌,20世纪90年代按原址重建,经多次扩建,现今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岩上有摩崖石刻十多处,另有石榜、舍利塔等珍贵历史文物。抗日战争时期近代名僧、艺术大师李叔同(弘一法师)曾居于此并撰书寺志。瑞竹岩寺依山傍水,东邻福建四大古石桥之一的江东(虎渡)古石桥,西接漳东雄关万松关,面临九龙江西北两溪合流处,位于漳厦、漳龙高速公路交汇之地,交通便利(新修公路可直达寺前),气势磅礴,景致峻秀,草木四季常青,全年皆可旅游。[13]

万松关休闲山庄,位于龙文区蓝田街道梧浦村,实际归龙海榜山镇管辖,高速公路江东出口处,紧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松关,周边有瑞竹岩风景区、江东桥、鲈鱼一条街、连氏宗祠等景区景点,是漳州乡村旅游示范点。山庄总占地面积250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内设旅客服务中心、特色美食餐饮楼、多功能厅、住宿客房、休闲茶楼、自助烧烤区、山庄休闲酒吧、生态果蔬自助采摘区、景观休闲凉亭等区域和设施设备。山庄提供餐饮、住宿、会议等服务,设有多功能厅、特色包厢等10间,能同时容纳400-500人用餐,提供美味精致的农家菜。山庄配有客房和能容纳100多人的会议室,并向游客销售陶瓷等旅游纪念品。[13]

土特产品

        龙海境内土特产品主要有石码五香、浮宫土笋冻、江东鲈鱼、白水贡糖、海澄双糕润等。
    石码五香是龙海传统风味小吃,以猪肉、淀粉、五香粉等为原料,搅拌成泥状,再用豆腐衣裹成条状,油炸后即可食用。其外酥内嫩,醇香可口。石码常常满五香获“中华金厨奖”,被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8]白水贡糖因传为贡品而得名。精选上等花生、麦芽糖、白糖混合锤炼而成,其特点是“味香、质醇、食酥、色美”。2000年,获第二届海峡花博会金奖。[8]海澄双糕润选用上等糯米、白糖,加上冬瓜条、肥肉块、油葱等供料,蒸制而成。双糕润白而透明、冰冷滑润,亦甜亦咸,又油又香,在港澳台及南洋一带负有盛名。[8]浮宫土笋冻为闽南美食一绝。土笋是一种产自滩涂上的环节动物,学名叫“海星虫”。土笋冻具有消化健胃、补肾壮脾、增强食欲之功效,是极佳的清补海产品。[8]东园绿豆粉粿:发源地在东园镇埭尾村厝仔社,是龙海的传统风味小吃。其质地晶莹剔透,柔韧而富有弹性;其口感冰凉滑嫩,爽口而味道鲜美;其功用清热解毒,消暑而润肺润喉,是夏天食用之佳品。故在闽南一带久负盛誉。[8]米烧粿是石码著名小吃之一,已有百年历史。米烧粿皮为上等晚米,馅料的主要原料是猪前脚瘦肉、冬笋、豆腐干、萝卜、扁鱼、红虾、地瓜粉等,米果外形与北方水饺相似,非常清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米制佳品。现在石码民间尚流传农历二月初二用米烧粿供奉灶君公的习俗。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