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3434|回复: 0

[时政热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九):一分钟了解三国两晋那些事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11-6 15: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依旧是为两晋奋斗的一天,《玉树后庭花》咱们明天见。
PS:更多历史看合集哟!
一、青瓷长足发展:约魏晋南北朝时期
青瓷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作为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中国劳动人民制作瓷器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开始各具特色。

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

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

2020年5月14日,青瓷入选“浙江文化印记”。

二、西凉:400-421年
西凉,是十六国之一,约存在于公元400年到公元421年之间,因其统治地区古为凉州,又位于凉州西部,故名“西凉”。

公元400年,李暠在敦煌称“凉公”,建立西凉;公元405年,西凉迁都酒泉,逼近北凉,疆域在今甘肃西部及新疆部分;公元417年,李暠卒,其子李歆嗣位;公元420年,李歆与北凉交战被杀,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公元421年,北凉军围攻敦煌,李恂战败,乞降不成后自杀,西凉灭亡。

三、麦积山石窟:约后秦时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风景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8年9月16日起,麦积山石窟景区试行实名制购票,其中窟区每日限售6400张门票。此外,麦积山除了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四、桓玄篡位:404年1月1日
桓玄(369年-404年6月19日),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名将桓温之子,东晋末期桓楚政权建立者。
他曾消灭殷仲堪杨佺[quán],占据荆江广大土地,后更消灭了掌握朝政的司马道子父子,掌握朝权。
次年桓玄就篡位建立桓楚,但三个月后刘裕就举义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敌而逃奔江陵重整军力,但后再遭西讨的义军击败。
桓玄试图入蜀途中遇上护送毛璠灵柩的费恬等人,遭益州督护冯迁杀害。
五、夏:407-431年
夏,407年-431年,是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在鄂尔多斯内陆建立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割据政权。

公元407年,郝连勃勃仿照中原王朝政制,设立百官,建立大夏国,并在河套南端建立都城,名曰“统万”(今乌审旗南靖边县北白城子)。

自建国至公元431年为北魏所灭,立国凡25年,其最强盛时期,疆域“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大致包括今陕西渭水以北、河套地区、山西南部及甘肃东部,河套地区是其统治的中心。

公元431年正月,赫连定攻灭西秦,同年六月胁迫西秦民众十余万人,至今甘肃临夏西北黄河南岸,正欲渡河时,遭遇吐谷浑首领慕璝率领的十万骑兵袭击,赫连定被俘,大夏灭亡。夏自赫连勃勃称帝至赫连定被俘,历二代三王共25年。

5.1、赫连勃勃:407-425年
赫连勃勃,381年-425年,字屈孑,匈奴铁弗部人,原名刘勃勃,中国十六国时期夏的建立者。

勃勃是南匈奴单于的后裔,其父刘卫辰死于北魏进攻后,勃勃依靠后秦高平公没弈干,又得后秦君主姚兴赏识,后来以后秦与魏通好而叛秦,杀害没奕干并自立,建北夏国,屡度进攻后秦,随后更乘东晋灭后秦后班师的机会占领关中。

赫连勃勃姿容俊美,生性残忍。

十岁时,赫连勃勃死里逃生,投奔叱干部,归顺后秦皇帝姚兴。

义熙二年(406年),赫连勃勃拜安北将军、五原郡公,镇守朔方,袭杀高平公没奕于(岳父),兼并军队物资,自号天王、大单于,国号大夏,改姓赫连,年号龙升,定都统万城,率兵征战四方,攻打南凉,大破秃发傉檀,攻打后秦,歼灭王奚,降伏王买德等人,攻打东晋,歼灭东晋名将蒯恩、傅弘之、朱龄石、朱超石等人,尽占关中之地。

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曾叹赫连勃勃:“吾所不如也!”

真兴七年(425年),赫连勃勃去世,终年四十五岁,谥号武烈,庙号世祖,葬于嘉平陵。

六、冯跋建立北燕:407-436年
北燕文成帝冯跋,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字文起,小名乞直伐,是胡化的汉族人,长乐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

冯跋是冯和之孙,其父冯安曾任西燕将军。

西燕亡,冯跋东迁后燕,于后燕帝慕容宝在位时被任命为中卫将军。

正始三年(409年),高云为宠臣离班、桃仁所杀。

乱事平定后,众人推冯跋为主,冯跋遂即天王位,改元太平。

太平二十二年(430年),冯跋病重,命太子冯翼摄理国家大事,未料宋夫人有为其子冯受居图谋王位之意,冯跋之弟冯弘于是带兵进宫平变,仓促间冯跋于惊惧中去世。

后被谥文成皇帝,庙号太祖。

冯弘篡位,将包括冯翼在内的冯跋之子一百余人一并杀死。

七、北魏太武帝:408-452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鲜卑本名佛狸伐,佛狸是官号,突厥语狼büri或b?ri的音译,伐或b?g是官称,且是魏晋时期鲜卑诸部使用最为广泛的政治名号。
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452年3月11日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在位29年,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魏太武帝聪明大度,应付裕如。

泰常八年(423年),他正式登基,年号始光,时年十五岁,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善用骑兵,轻骑奔袭,攻灭胡夏、北燕、北凉,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粟特等西域诸国,驱逐吐谷浑,统一中国北方。

他北击柔然,驱敌万里,南击刘宋,”饮马长江“,他作战鸷勇骁强,受到敌方的敬畏,被刘宋王朝称为“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超越冒顿和檀石槐。

在治国方面,拓跋焘大力改善民生,劝课农桑,大增耕田,减轻赋税,经常休养生息,偃武修文,抚恤孤儿和老人,体察民间疾苦。

推行楷式文字,奠定魏碑基础,便利了人民的识字。

又广召汉族士人,重用汉臣崔浩、高允等人,改革官制,整肃吏治,抑退奸吏,提拔忠良,显著促进了北魏官民之间和睦相处。

他宣传礼义,崇尚儒学,推动了鲜卑族汉化发展,恪守节俭,奖赏慷慨,不畏艰险,料事于先,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他还重视法制建设,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并常说:"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但在其执政末期,他执法严苛、诛戮无辜过多,因此常常追悔莫及。

正平二年(452年),魏太武帝为中常侍宗爱所弑,时年四十五岁,被追封为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7.1、北魏统一北方之战:486-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之战,是北魏登国元年(386年)至太延五年(439年),北魏为统一黄河流域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淝水之战后,拓跋珪于386年重建代国,398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建立后,北魏统治者发动一系列旨在统一北方的战争,最终在439年灭亡北凉,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后,形成北朝,与南方的南朝长期对峙。

7.2、北魏太武帝灭佛:446-452年
北魏太武帝灭佛,简称太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推行的一系列排斥佛教的政策,自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至452年拓跋焘驾崩,废佛时间共六年。
后人将它与之后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并称为“三武一宗”。
八、法显西行,著《佛国记》:416年
法显传》,是东晋高僧法显所著的游记。
法显在弘始二年(400年),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僧人,从长安出发,西渡流沙,到天竺寻求戒律。
法显于义熙八年(412年)归国,前后14年。
法显归国后著《佛国记》一书,记录西行见闻。《法显传》又名《佛国记》、《历游天竺记传》,《佛游天竺记传》、《释法明游天竺记》,是佛教史和中外交通史的重要文献。
九、《桃花源记》:420年
中国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重庆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么地方,学术界尚有争议。另有,影视歌曲及文学作品《桃花源》等。

十、世说新语:420-479年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内容大多记载东汉至东晋间的高士名流的言行风貌和轶文趣事,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等,共三十六类(门),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志人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十一、刘裕篡晋建宋:420-479年
刘宋(420年-479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的朝代,当时所谓“七分天下,而有其四”。

刘宋共传四世,历经九帝,享国60年。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又按五德终始之说,其为水德,故又称水宋。

刘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政权而建立,国号宋,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南朝宋前期,社会安定,刘裕即位前后,大力推行改革,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打击豪强士族;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刘裕死后,宋文帝刘义隆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史称“元嘉之治”。刘宋后期朝政混乱,帝王更迭频繁。

479年权臣萧道成篡宋,改国号为齐,刘宋灭亡。

政治上,刘宋是魏晋南北朝中第一个由寒门庶族建立的朝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政治局面。

文化上,刘宋也涌现出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大家,如谢灵运、刘义庆、鲍照、裴松之、范晔、颜延之、祖冲之、何承天等,建康文学史论在此时期发展到巅峰。

《世说新语》、《后汉书》、《三国志注》等名著诞生于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11.1、元嘉之治:元嘉年间
元嘉之治,指的是刘宋文帝刘义隆时期(年号元嘉),因其政治较为清明,又努力推行繁荣经济文化的各项政策,从而出现了短期内经济终于有所恢复,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
11.2、元嘉北伐:元嘉年间
元嘉北伐,是指南朝宋元嘉年间主动进攻北魏一系列的征战,共计有三次,分别于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及元嘉二十九年(452年)。
三次战争中宋文帝虽留守建康,各次派不同将领出征,但都会传诏传授战略。
三次北伐主要目标及战场均为宋的河南失土,战事耗费了不少兵力及物资,但结果全遭失败。尤其第二次北伐对江北各地造成极大破坏,江南人民也在恐惧震荡中,久久不能平复。宋文帝去世后宋更陷入内斗混乱中,北魏渐取得军事上的优势,逐步夺取宋的北方领土。
十二、祖冲之:429-500年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范阳郡遒[qiú]县(今河北省涞[lái]水县)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

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12.1、圆周率:450年
圆周率,(P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π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
在分析学里,π可以严格地定义为满足sinx=0的最小正实数x。
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53),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而用十位小数3.141592653便足以应付一般计算。

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数点后几百个位。

12.2、大明历:462年
大明历,亦称“甲子元历”了,是中国古代曾经使用过的历法之一。

由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创制,完成于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在祖冲之去世10年后,即梁天监九年(510年)施行。

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止,共实行了80年。

《大明历》采用的朔望月长度为29.5309日,这和利用现代天文手段测得的朔望月长度相差不到一秒钟。

在《大明历》中,祖冲之提出了在391年插入144个闰月的新闰周

根据新的闰周和朔望月长度,可以求出《大明历》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4281481日,与现代测得回归年长度仅差万分之六日左右,也就是说一年只差50多秒,这是非常精确的资料。

冬至点是制订历法的起算点,因此测定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对于编算历法来说非常重要。

可是在祖冲之之前,历算家们一直认为冬至点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使得历法制订从一开始就产生了误差。

为此祖冲之岁差概念引进历法中之后,大大提高了历法计算的精度。

12.3、祖暅[gèng]
祖暅(gèng),又名祖暅之,字景烁,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人,中国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儿子。

祖暅少传家业,自小热爱科学,曾推算出球体体积计算方法。

梁朝时祖暅担任太府卿,历官员外郎、散骑常侍。

梁初沿用齐朝《元嘉历》,祖暅曾三度上疏,建议改用《大明历》,直到天监九年(510年)才施行。

祖暅父子俩共同发现了祖暅原理,即西方所称之卡瓦列里原理。

十三、文史学家沈约:441-513年
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刘宋建威将军沈林子之孙、刘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少时孤贫,笃志好学。

南朝宋时期,沈约起家奉朝请,迁郢州外兵参军,南齐建立后,沈约任征虏记室、太子家令、著作郎、国子祭酒。

梁武帝萧衍即位,授其尚书仆射,册封建昌县侯。

沈约历任左仆射、中书令、尚书令、左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少傅。

天监十二年(513年),沈约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谥号为隐。

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沈约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

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沈约著有《晋书》《宋书》《齐纪》《梁武帝本纪》等史书,其中《宋书》入二十四史。

13.1、宋书:439-502年
《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南朝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
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
《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
13.2、永明体:483-493年
永明体,亦名新体诗,为中国南朝齐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诗体
诗体要求实行周颙[yóng]所提出的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以及去除沈约等所提出的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合称“四声八病”,强调声韵格律。
该诗体的出现纠正了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空前的影响。
十四、元嘉历:445年
元嘉历》,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使用的历法,由天文学家何承天创立,属于阴历

《元嘉历》订正了旧历所定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日所在位置,改“平朔”为“定朔”,创立调日法,改革了“上元积年法”,计算了岁差数值百年一度,提高了天文数据的精确度,丰富了“浑天说”。

《元嘉历》将19年设置7闰月,1太阳年与等于365.2467日),1朔望月约等于29.530585日。

古代历法都使用上元积年,计算烦琐,何承天创近距取元,在推算五星时各设不同的历元,简化了计算。
十四、范缜[zhěn]与《神灭论》:450-510年
范缜(450年-510年),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羊册镇古城一带)人,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

他著有《神灭论》,认为“形灭则神灭”。

范缜出身于顺阳范氏,幼年丧父,待母至孝,弱冠前拜名师求学,入南齐后出仕,历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宜都太守。

萧衍建立南梁后,任晋安太守、尚书左丞,后因王亮一事被流放广州,终官中书郎、国子博士。

十五、刘宋宗室内哄:南朝宋时期
刘宋宗室内哄,是发生于南朝宋时的事件,刘姓皇族宗室间因猜忌或争夺权力而引起的一连串斗争,因相关宗室大多外任方镇,拥有地方军政权力,故屡次发生战事。
战后胜方亦大加屠戮,造成宗室相残,子裔死绝的情况。
十六、云冈石窟:453-495年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主要建于北魏和平元年(460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间,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

整个窟群分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的石窟多以佛塔为主,又称塔洞。中部“昙曜五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石窟依山开凿,在武州河北岸东西绵延1公里,主要洞窟达51个(其中保存较好的约20个),整个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个,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达17米,最小佛像仅有2厘米高。

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时开凿),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米。

1961年云冈石窟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均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十七、陶弘景与《神农本草经》:456-536年
陶弘景,456年4月30日-536年3月12日,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ò]陵(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南朝道士、医学家、文学家与书法家,博学多才,善于描写自然风景,精通医药与天文知识,兼修佛、道二教,特别尊崇东晋时出世的上清经,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

南齐时,他担任亲王的侍读多年,有感官职低微,索性辞官隐居不仕,率弟子栖隐茅山,专心修道,却因梁武帝曾常派人向他咨询国事,有“山中宰相”的美誉。

陶弘景长期炼制丹药,铸炼宝刀,撰有《真诰》《登真隐诀》《本草经集注》等道教与医学重要著作,受元代茅山宗追尊为第九代宗师,其渊博知识广受现代史家所推崇。

十八、北魏孝文帝改革:467-499年
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孝文帝的改革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但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18.1、冯太后涉政:441-490年
文成文明皇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或称文明太后,冯氏,长乐信都人,魏文成帝的皇后,她的姑姑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

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

太安二年(456年),册封为皇后。

和平六年 (465年),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时值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权臣乙浑,依据祖制归政于献文帝。

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疑为冯太后所鸩杀。

冯太后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

二度临朝称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太和十四年九月(490年10月17日),病逝于平城,葬于永固陵,累谥“文成文明太后”。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龙门石窟修建古阳洞以纪念冯太后。

18.2、魏孝文帝:471-499年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祖籍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鲜卑族,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其母为李夫人。

皇兴三年(469年),拓跋宏被册立皇太子。

皇兴五年,拓跋宏受禅即位,年号延兴。

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着手推行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动改革。

拓跋宏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

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进行政治改革,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xún]

孝文帝一系列的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的全面发展,史称“太和改制”,有效缓解民族隔阂,对北方民族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4月26日),孝文帝驾崩于谷塘原行宫,年仅三十三岁,临终仍心怀“仰光七庙,俯济苍生”之志,追赠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18.3、均田制:471-499年
均田制,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产生于北魏,北魏分裂出来的东魏西魏及继之后的北齐北周以及隋唐都承袭了这一制度。
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
武周末年均田制形同虚设,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均田制永远的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不过,这种制度在朝鲜中宗时却又在赵光祖的建议下在朝鲜半岛重新出现。
18.4、三长制:479-499年
三长制,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实行的一项政策,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李冲的建议,于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废除宗主督护制,创立三长制,以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长享有一定的优待,得免除一人到三人的官役。此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势力。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