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6643|回复: 0

[原创] 你弱你有理啊?你咋不上天呢!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9-1-19 13: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弱你有理啊?你咋不上天呢!

对于弱者,我们要做的不是保护,而是关心与尊重,唯有这样,才能使弱者能够真正与强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公平竞争。
十堰周刊记者 李梦琳
前不久,网上出现了一则这样的故事:一名骑电动车的老大爷因违规逆行,撞上了一辆正常行驶的黑色奔驰,导致奔驰汽车右前大灯破碎,保险杠凹陷。面对4万元左右的定损,老大爷以家境不好为由要求交警把责任定给奔驰车主。
故事令人啼笑皆非,却真实的投射出社会上一部分以“弱身份”绑架大众的扭曲价值观。他们总是以“弱”为武器,向社会“巧取豪夺”。
道德高地上的弱者温床
    十堰柏和心理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曲鹞奇认为,在心理学的防御机制理论中,有一种防御叫“疲劳”,可以很好地解释弱身份出现的社会原因。当事人明明身体健康,体力充沛,但还是不自觉地在亲密的人面前表现出疲倦、劳累的样子,这样便可以通过示弱来诱导他人去承担自己本该做的事情。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在放学路上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到家就会瘫软在沙发上,连连喊累,家长便会心疼孩子上课劳累,即便成绩有所下降也不忍斥责;又或者是一个结婚前独立能干的女生,在结婚后却忽然“十指不沾阳春水”,变得笨手笨脚起来,示弱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于是丈夫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就会逐渐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一般都不自知。
曲鹞奇说,在电动车老大爷逆行这一事件中,老大爷就利用自己的“弱者”身份来进行道德绑架,因为成为“弱者”,对当事人是“获益”的。这种“获益”可以逃避掉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无论是从金钱上还是道义上,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虽然“弱者”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是一个不太令人接受的词汇。谈到弱者,人们便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穷困弱小、意志薄弱、畏惧困难等负面词汇。按照正常的逻辑,人们应该乐意自己被视为“强者”,因为强者往往包含着更多的社会认同和心理认同。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更喜欢把自己摆在“弱者”的位置上,究其原因,不外乎人们的同情心理和利益驱使提供了“以弱逞强”的温床。
在公众舆论中,社会普遍同情弱者。因为当弱者和强者发生争端后,强者可以方便调动社会资源,而弱者可以调动的资源十分有限。此时,社会舆论向弱者倾斜,就是为弱者“呐喊助威”,让双方处于一种微妙的力量平衡状态。
不过,虽然保护弱者是出于善意,但从社会整体上看,占有优势资源的强者始终是少数,相对于少量强者,弱者则代表着普罗大众。于是我们在舆论上看到争端,便会不自觉的把自己代入到广大弱者之中,为弱者发声,就好像是为自己发声。但这就会造成在一些事件中,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一边倒向所谓“弱者”。如果事件的影响面足够大,还会在社会上产生“从众”现象,让更多的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不分是非黑白的偏向“弱者”,“弱者身份”即是在这种环境下被催生出来。
“你弱你有理,你强你活该”,只要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发生纠纷,不管真相事由如何、不管是非曲直如何,民意都喜欢条件反射地站到“弱势”这方。只要想方设法把自己归类到“弱势群体”中,首先就在舆论上已经赢了。
因为“弱势群体”是个最好的标签——只要我是“弱势群体”,我的所有诉求都应该被满足,不管合不合理,如果你对我稍有怠慢,那你就是“欺负弱势群体”,千万网民看到只言片语便开始举起“正义的大旗”;只要我是“弱势群体”,哪怕我造谣、撒泼、闹事,也是“情有可原的维权行动”;顺便再打死打伤几个城管、警察、医生,那不叫违法犯罪、暴力抗法,而是叫“弱势群体的血性”。这种根深蒂固的“道德绑架”,正成为弱身份横行其道的现实土壤,让更多人肆无忌惮地利用弱势身份为所欲为。
“弱身份”不应成为绊脚石
中国《汉书》中写道:“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祸,人有乐生之虑,与高、惠之间同,而政在抑强扶弱……”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国内外的法律几乎都有保护弱者的规定,可以说,“保护弱者”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体现。
当前,各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都是本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而进行,这显然是物质文明的进步。自然界的真理“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显然不能套在人类身上。无论是强者对弱者的帮助与支持,还是弱者之间的相互帮扶,都是公民道德素养的提高。
而从家庭层面来说,这种弱者身份更加突出,特别在多子女家庭中,常见的观念是:大的要让着小的。这句话人们听上去并没什么不妥。但在子女的相处中,这种养育可能会让孩子受到创伤。排行较大的孩子被要求让着小的,在物资和关爱上,小的会得到更多;在子女都犯错的情况下,排行小的会被减少惩罚。这就让大孩子内心里觉得:都是孩子,凭什么父母对小的更好?如此引发的心里不平衡,在长大后的逆来顺受,可能会引出更多的问题。
身份的特殊可以成为逃避责任后果的理由吗?答案是否定的,但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正是因为这种观念的存在,熊孩子才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公共场合捣乱、部分老人才会“为老不尊”公然抢座、一些民众会在灾难后习惯性逼捐明星富人。
另一方面,大众层面上的教育方向,依然将“美德”看得很重。我们批判形形色色、各种各样、以弱势身份为挡箭牌的人,但在习惯下,最终总得“凡事看两面”;我们总得“要看到多数人是善良的”,所以以后“遇到这种事,还是得上前帮一把”。这种教育合情合理,但说多了,弱势群体自然会把“礼让”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整个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的导向、弱者仗势凌人后的处罚、和在大众层面上的教育,都远远没有跟上。
曲鹞奇说,对于弱者,我们要做的不是保护,而是关心与尊重,唯有这样,才能使弱者能够真正与强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公平竞争。
弱者是暂时的,强者也不是永远的,社会文明保护弱者,并不意味着可以保护行恶者。任何公共事件都离不开事实依据。很多几乎是一边倒的舆论,在事实真相揭露过程中,民众也逐渐恢复到理性的判断。
曾经轰动天涯论坛的“北大博士夫妇与乡下父母因房产对簿公堂”的事件引起国内媒体的关注,广大网民也曾认为是高学历子女不孝敬老人,但随着媒体对真相的挖掘,人们看到父母是为了给无业儿子办婚事,而强占女儿及女婿私人房产。事实的还原得益于媒体对真相的重视以及信息的完整性。
时代总会进步,法制法规推进了道德的提升,道德不能妨碍法制法规的执行。在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不应区分所谓“弱者”“强者”。法律愈有力,那些“伪弱者”才会无可遁形,无机可乘。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