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2530|回复: 0

[结婚日记] 剖析你的早期关系模式,教你学会爱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5-22 11: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十堰广播FM92.0远方 十堰柏和心理 曲鹞奇  


                             

远方:  对自己的觉察和理解,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相信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自我觉察的体验,在那个体验中,我们突然对自己的行为、感受、想法,有了更深层面的理解。比如,你可能一直认为自己天性凉薄、不容易被他人喜欢,所以注定没多少朋友,而后来你才意识到,原来也有不少人想要靠近你,是自我设限的拒人千里的态度推开了那些人。再比如,你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来源于儿时父母不允许自己去依赖,使成年后的自己贬低依赖他人的行为,将之定义为麻烦和虚弱,但其实你的内心并非真的那么不向往更密切的连接。而当我们能够察觉到这些,改变也更容易发生了。



曲鹞奇:心灵作家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句话听起来很玄妙,但其实用心理学理论来看,就是说我们外在关系的模式,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早期关系的投射。就像你刚才所说:一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她在早期关系中可能受创伤,或者是她在早期关系也被父母严重忽视,导致她的发展关系的动力向外投注失败后,这股动力又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你过度的独立,也可能是你在早期关系中,你依赖的行为被家长定义为软弱和羞辱。于是这个观点就一直内化在你的潜意识中,当你成年后开始了交际,你会发现你和别人的关系,总是发展的很浅。你和别人的关系好像一直隔着一层逾越不了屏障。因为当你在很多事情上都不依赖别人,在精神动力学的解释就是:你不需要和别人建立关系,所以很多事情你都自己搞定。  而我们平常建立的关系就是麻烦出来的,我需要你帮我一个忙,你也需要我帮助你,这样一来就有了关系的互动。

    我还见过一些在亲密关系中依赖性过于强烈的人,他们一旦进入亲密关系就会把对方牢牢的控制住,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她们像八爪鱼一样用自己的触角把对方牢牢的捆住,对方感到有窒息般的压力时,就会想着逃跑,于是捆绑的人会感到对方要离开自己的焦虑感,于是又收紧触角,直到把对方彻底逼走。然后她会感到更深的分离焦虑,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反推她的早期关系,就可以发现:她在幼年时可能经历过与父母的被迫分离。所以,当他遇到一个可以依赖的人,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而那种在关系中自在、轻松的人,是因为他们在早年时经历过健康关系的滋养,所以他也总能互动出健康轻松的关系模式。




远方: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几个自我觉察中获益的故事,呼吁更多人关注自我觉察,会去爱,并获得爱。闺蜜告诉我,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很少关心我。在学校里,我有些阴郁,没什么朋友。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缺爱的人,只有找到那种非常贴心、懂得包容的人,才能长久在一起。

   大学后,我谈过两次恋爱,每次都是在热恋期刚过没多久分了手。因为在争吵中,我就会觉得两人肯定不合适,对方没办法和我这样缺爱的人走得很远,不是我所期望的人,还不如尽快分手。

    之后她毕业去工作,开启了一段新恋情。三个月后,两人又开始闹腾,我心里也开始想着要不要分手。一天晚上,我突然想到:从小到大,我也没有好好学习怎么去和别人相爱啊!爱算是一件需要学习的大事!总是幻想遇到能充分理解自己、包容自己的人,这太不现实了。

想到这里,她因为过去那些被忽视、被冷落的经历,感到深深的悲伤,开始哭起来。哭完我想,不能一直停留在会从天而降完美爱情的幻想里,也要努力地一点点地学习和积累爱的能力,这样才更可能收获一份美好的爱情。


曲鹞奇:看一个人的交际模式,就可以大致反推出这个人早期的原生家庭的互动方式。这案例中的女生说:小时候父母总是吵架,很少关心到她。这就可以造成至少三种问题:

     第一,她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争吵,于是她可能会觉得争吵可能是构建亲密关系的一种办法。于是她会把争吵带入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她会觉得这个可能就是亲密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互动。

     如果是父母关系比较和谐的家庭的孩子,他从小看到的是温和的、轻松的、灵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么他会把这个方式内化于心,很自然而然的带入到自己未来的亲密关系中。

   第二,她在小时候得到父母的关心很少。这可能使她在关系中逐渐丧失了吸引别人关心的能力。一个从小被关心长大的孩子,她也会去关心别人,而且她知道如何互动,来吸引别人对她的关心。

     从小被关心比较少的人,她会在内心中觉得:可能是自己不够优秀,不配得到别人的关心,于是她在关系中就会释放这样的味道: 我不够好,我不能要求别人来关心我。这个想法被投射在她的关系中,有可能男友会认同这个投射, 这叫做投射性认同 于是男友可能真的会减少对她的关心。

     第三、因为她经历了父母的争吵和矛盾,也可能让她觉得亲密关系是令人不快的,充满冲突的,这样可能让她在成年后对进入亲密关系有些焦虑和恐慌。通常这样的来访者会谈恋爱,但是一旦谈到要结婚的时候,又会莫名其妙的分手。这是她在潜意识中对亲密关系的回避。

    如果她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潜意识运作的方式,她在亲密关系中的觉察范围就会扩大,这样就减少了早期关系关系模式对她现在的影响。




远方:

印象中,我的一个女同学好像不会和任何人起争执,不管什么样的人,她都能和其他人相处得很好。当时她有个关系很好的闺蜜,闺蜜做什么都会拉着她,甚至有几次和男朋友出去玩也叫上了她。闺蜜是个很受欢迎的女孩子,长得漂亮,性格又开朗,和闺蜜待在一起让她认识了很多厉害的人。

    她很享受那种社交圈,直到有人和我说,她活得像闺蜜的影子一样。这句话刺痛了她。起初,这句话让她很愤怒,她在心里反驳,说自己不是这样的。可是那句话却从此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更让她害怕的是,这句话或许戳中了她的要害:原来一直以来,她都活得像个影子,不仅是那个女孩的影子,而是身边每一个人的影子。

    她的人缘好,很多时候是因为她们喜欢和赞同自己的人相处。她们喜欢的不是她,而是被她认同的她们自己。而真正的,则在一次次追逐别人对自己的喜爱中,只剩下一个冲别人微笑的外壳。



曲鹞奇:这个像影子一样的感觉,是因为别人把她当成了一个可以满足控制感的替代品。当人们在面对一些紧张的事情时,更倾向于寻求一些可以顺服自己的事物或人来帮助自己释放焦虑。比如,有的孩子用游戏来释放对考试的焦虑,因为游戏里的人物可以被自己控制。 有的人在心烦时,会出去开车兜兜风,因为车可以满足自己控制的需要。 当一个领导出去洽谈业务,可能只是一个很小型的接洽。也会带上一名随行人员,一方面是出于工作的方便考虑。一方面是这个随行人员可以满足领导的控制感,这样就可以减少领导的焦虑。

   现在很多中年男人,总在随手盘着串儿。这个串儿一直在男人的手心里被捏来捏去。有的人说,盘着串,就可以修身养性,很多时候,自己遇到生气的事情,只要盘着手中的珠子,就能静下心来,就好像没那么生气了。用精神动力学解释:是因为这个手串可以满足男人的控制性,来释放焦虑感。

   在这个案例中,这个女孩,因为她的性格柔弱,温顺,所以她被朋友当成了一个可以被满足控制的替代物。她帮助别人释放了焦虑,但是她自己就沦为了陪衬。短时间里,她可能觉得自己人际很好,别人都喜欢和她玩,但长期以往,她的自我边界是脆弱的,当别人突破她边界的时候,她是没办法防御的,这就有可能让自己的边界总是被突破,容易引发抑郁。而且她的自我是被压抑的,她没有自己的能量的表达,时间一长,她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因为她一直在为别人而活。




远方:网友:香蕉你个波呐呐

互惠互利的友情观不能帮我维持友谊,反而让我推拒真心

我一直觉得互惠互利是友情的基础,总觉得自己得为别人做点什么,才有资格和人家做朋友。当感到自己对对方不再有用时我就会离开这个朋友,因为觉得一定会被抛弃,不如主动离开。因此,我没什么处的久的朋友。唯一一个超过11年的同学,当时我们擅长不同的领域,总能相互答疑解惑,她因此对我不满,直言我不识好人心。我很委屈,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跟她说自己面对她的帮助有多么不安,担心自己无法偿还。她惊讶片刻然后问我: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你又把自己当成什么人?我忽然意识到,我的互惠互利的友情观,其实是将自己和她都当成过了工具,她并不是因为我的作用才跟我做朋友,而一直强调自己在友情中的作用的我,不仅贬低了自己的价值,还轻视了朋友的真心。觉察到这件事后我释然了,因为我想到这么多年我对自己的要求,也许是不对的,我没什么朋友也许恰恰因为我功利化地看待彼此。我尝试放下对作用的介意,接受朋友的好意,然后发觉,被接受了好意的他们也比以前更愿意对我好。我于是明白,不论是我还是我的朋友,都不是因为有用而被重视。与其纠结自己在关系里有没有用,不如在受到重视时,同样真诚并感恩地去重视对方。

曲鹞奇:互惠互利的友情确实也没错,而且友情的持久就是因为有了互惠互利,这一点比较符合经济学,如果在关系中,一个人总是感到自己在一直付出,而别人在一直索取,这个关系肯定也长不了。但是正常的互惠互利的关系是从整体上来看的。例如,你这这件事上帮了我了,我很高兴,以后你有什么忙,我也帮你。这个关系就显得很和睦和轻松。

    案例中的关系会因为你帮了我,我会感到诚惶诚恐。我会觉得应该立即还你个情,不然你会觉得我这个人有点占人便宜。这有点类似于:得到别人一些帮助的人,就不住的说谢谢,好像有一种过度的客气。这在深层心理学里,有一种关系隔离的作用。 你帮我了,我赶紧还你个情,这样我们就两无相欠,我就撇清了和你的关系。我在潜意识里,不想和你有深层关系的纠葛。

   在正常的关系中,互惠互利不用急着还,除非是对方有需要,因为我不急着和你撇清关系,我还想和你一直交往下去。 武侠小说里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大恩不言谢,我们后会有期! 就是有想一直维持关系的意思。

     我们还有一句古话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是我们的美德,你给我一点帮助,我就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回报你。 在心理学中还有一种解释是因为:我不想欠你的,因为我不想关系中处于一个比你低的位置。我欠你的,就好像我在道德感上比你差一截, 这让我很不舒服。

    但是这里面又存在一个问题,你给我滴水的恩,我给你涌泉相报,那么对方可能会感到,在道德感上,有点对不起你。 对方会想:如果你总是对我涌泉相报,我就总是在道德感上有种对不起你、欠着你的感觉。那我就会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攻击性。一碗饭养恩人,十碗饭养仇人,就是这个例子。

    所以,当别人帮助我们时,先别急着立刻去还情,先让对方在恩人的位置上陶醉一段时间,不要急着把别人从恩人的位置上推下来。这样别人会更舒服一些,  这就是关系中说的来日方长!



远方:每一句我也可以……”的背后,是我真的怕

网友:草莓味烤猪蹄儿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很佛系的人,总是一副不争不抢的平淡模样,不在意大家都很向往的成就。

    学生时代,我成绩一般,每次老师和父母试图用邻居家的小孩激励我时,我很少感到羡慕或嫉妒。因为我觉得他们不过就是比我更努力一点罢了,想要赶上他们是分分钟的事。

  到了大学,我更自由了,开始经常翘课。临考毕业,才发现自己的根本没竞争力。不过我也不沮丧,我觉得如果不是我爱玩、翘掉这么多课,我的成绩肯定比他们好。

   后来工作了,佛系的品质依然追随着我。看到有些同事拼命加班、

或是升职加薪,我告诉自己,我多努力也可以的。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以前大学时期的朋友,提到最近要接一个项目,他说道:你要对自己多一些信心,这个项目很适合你,相信你能把它拿下。

    听到这句话,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在每一次选择不努力的背后,都藏着我的恐惧和自卑。我害怕面对挑战,更害怕输。一旦挑战失败,我就再也没有我要是努力一下也可以……”的借口了。在每一句我也可以……”背后,我错过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限制了自己。

   

曲鹞奇:这是一个关于成功恐惧的案例,成功恐惧在之前的节目中说过很多次,成功恐惧在心理学中也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例如一个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是他每次在重要考试中就会出现失误。 这是因为他在潜意识中害怕自己考得太好,这样他所面对的成功就太大了,让他感到忧心忡忡。

   或者是一个有十分能力的人,在做事时,总是使出5分的能力,因为他不敢面对自己做出10分成绩之后的成功焦虑。这就相当于一个村长忽然被提到省长的位置上。估计这个村长最先出现的感觉是整夜整夜紧张的睡不着觉。

     再或者是一个平民老百姓,忽然中了一笔几千万的彩票,他可能会拿出一部分钱捐出来,或者是分给亲朋。这样就是象征意义中把自己的巨大成功削弱了一些,因为巨大的成功会让自己惊恐。

      对成功的恐惧在世界各国都有例子,这是文化的限制,例如乐极生悲福无双至物极必反等词语,就是在告诉我们说,不要太成功,不然后面会跟着一个惩罚。俄狄浦斯情结"也是说一个叫做俄狄浦斯的王子,无意间杀掉了父亲,并继承了王位。后来他得知真相后,自己把自己的眼睛刺瞎了。这就是一个成功背后隐藏着惩罚的寓言故事。

    但是从小没有过多受俄狄浦斯情结影响的人,不会有太强的成功焦虑。他们会觉得从一个成功再发展到另一个成功,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 只有深受俄狄浦斯情结困扰的人,才会表现出成功的焦虑。因为成功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攻击性, 如果我比你成功,就说明我打赢了你。有一种道德感很强的人,在潜意识中会觉得。攻击性是不道德的东西,那就压抑掉这种攻击性。于是他的生活也是平凡无奇、屡屡无为。 这样的生活状态会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个从不攻击别人的好人。  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就是:这个社会提倡积极的竞争。 积极地竞争是一种在潜意识层面被象征化了的、被社会认可的合理攻击性。



END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