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5677|回复: 0

[结婚问答] 想结婚,你得先和原生家庭“离婚”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8-20 16: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堰广播电视台  远方      十堰柏和心理 曲鹞奇

  




远方“”     前不久,在节目的后台收到了这样一则求助留言。求助者是一位新婚才两个月的女性,本应该享受着婚姻生活带给她的甜蜜与幸福。然而,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自己竟然陷入到了和婆婆之间的矛盾中。她们的冲突不是因为家务,也不是因为孩子、房子等电视剧中常见的事情,这位求助者用“难以启齿”来形容她遇到的问题。她说,婆婆总是会过度地参与到她和她老公之间的生活中。比如说,两个人晚上出去吃个饭,婆婆都会不停地发短信问她儿子,“怎么还不回来呀?”“什么时候回来呢”等等。

     甚至在不久前,婆婆还提出要求,希望每周要有单独和自己儿子吃饭的机会,这令她很是困惑。更令她不解的是她先生的态度。这位在职场上雷厉风行的“大男人”,却在这个问题面前变得婆婆妈妈起来。他总是支支吾吾地找借口说:“我妈的要求,我能不答应吗?”或者是自我安慰道:“没事的,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的。”明明结婚的是自己,可为什么总感觉自己像是婆婆和丈夫关系间的旁观者,甚至是“第三者”呢?不知道正在节目的你,有没有过和她类似的困扰。或者说,你可能也在不经意间察觉到,自己和父母或者子女之间的关系,显得过分亲近,超出了正常的亲子关系的范畴。

  

曲鹞奇: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很多次谈起“俄狄浦斯情结”。这个理论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来的。简单的说就是孩子在三岁之后与异性家庭关系关于紧密的现象。例如大部分小男孩3岁左右会觉得自己最喜欢妈妈,以后要娶妈妈为妻。   我有一个女儿,我女儿在3岁左右也说过类似的话,说想和爸爸结婚。  一般 这种情感在孩子3岁之后就会,就会把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其他人身上,比如说老师、朋友、恋爱对象等。

     但是有个现象,在亚洲的一些家庭关系中却是一个典型。------母亲与儿子的分化不良。特别是在我国的文化中,特别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刚才谈到母子分化不良的意思是说:孩子和母亲一直以一种高浓度的亲密关系纠缠在一起。甚至在孩子结婚之后,孩子还会允许,以及母亲会直接介入到孩子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去。从而导致子女与爱人的关系受到威胁。

    孩子刚生下来与母亲是共生的,就像一个整体, 而且婴儿期的孩子并不需要父亲,只需要母亲。  但是当孩子3岁左右,在与母亲的共生中获得了营养、人格的建立、而且成长到可以独立的走路、跑跳等。孩子就需要在心理上和母亲发生分化,这样孩子就会把对母亲的感情转移一部分到父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小朋友身上。这样一来孩子虽然和母亲关系没那么紧密了,但是孩子向外建立关系的能力却增加了,这为孩子以后融入社会交际有好处。

    所以孩子和母亲分化时,就少不了父亲的关系介入。可以说父亲和孩子的关系日益融洽,就会自然而然的稀释了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浓度,这就是正常的分化。

     在过去的家庭地位排序中,婆婆的地位最高,公公好像很少掺和子女的家庭事务;其次是媳妇生的儿子地位高;第三是丈夫地位高;最后一个才是媳妇。在过去重男轻女,女性地位不高的年代,如果一个嫁进婆家的媳妇,想要在婆家建立一定的地位,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生孩子,而且必须是男孩!这样的话,媳妇在婆家才能获得一些地位上的改善。 而且在婆家里,媳妇的地位最低,丈夫和婆婆亲,自己权力地位受压制,就只能和自己的孩子亲。如果生的是女儿,那这个媳妇在婆家的生活可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词叫:母以子贵。

     当妈妈的面对这个能改变自己地位、甚至是命运的儿子,母亲怎么能很轻松的和这个孩子保持适当关系距离呢?当这个母亲的儿子长大成人,要谈婚论嫁时。母亲就会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儿子会和自己分开。   于是母亲当年在婆家时那种颤颤巍巍、小心谨慎、饱受委屈的回忆又会被激发出来,母亲觉得如果儿子和别的女人走了,自己会又陷入到没人保护的境地。 于是过去的婆婆要求即使儿子结婚,也不能分家。  而且儿子娶了媳妇,也只能把老妈放在第一位, 以后生的孩子排第二位。  新媳妇只能排最末位。 于是又有了一句俗语“媳妇熬成婆”。一个媳妇的最大的指望就是在夫家里熬成权力地位最高的那个人。

    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家族的强迫性重复,我们的家庭文化几乎很多年就是这样运行的。

    现在的婚姻不像以前的婚姻那么刻板了。现在大部分的子女结婚都是要独立搬出去住。而且随着女性的地位提高、夫妻间的地位平等化。婆婆已经没有那么强烈的想去和媳妇争夺儿子的动力了,但是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多多少少还是不能彻底改观。有个别的婆婆还是会把自己的儿子缠绕的很紧。

  

  

远方:然而,因为家庭系统外部或内在的一些原因,比如说,父母有精神疾病或者酗酒问题,又或者是离异、丧偶等等原因,原本安排好的一些关系会发生错乱。这也就是“关系错位”的现象。

    这种错位往往可能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是父母化的子女。这是指,孩子做着父母才应该做的事情,承担着父母的责任与功能。比方说,因为父母的离异,年长的孩子很早地就会承担起家中父母的角色。他会比一般同龄的孩子更早地进入社会,更早地开始打工挣钱,甚至还需要照顾家里弟弟妹妹们的衣食住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家中更小的孩子和自己生活下去。他们发挥着原本父母应该起到的功能性的作用。这是“关系错位”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另一种常见的表现就是配偶化的子女。

    这其实就是父母用对待配偶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子女,或者是子女把自己放在了父母的配偶的位置上。在这些情况里,亲子之间的相处方式看起来就更像是夫妻的感觉。父母会对孩子过分依恋,孩子对父母似乎也有除了亲情之外的更深的感情。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孩子代替了配偶中的另一方,发挥了情感性的功能与作用。这一种“关系错位”的表现,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亲子关系配偶化”的概念。

  

曲鹞奇:“亲子关系配偶化”存在着现实的原因,像你刚才说的父母离异、丧偶、或者夫妻一方的疾病。孩子代替了配偶中的另一方,发挥了情感性的功能与作用。

    还有一种可能是在家庭中丈夫的被边缘化、还有父亲的存在感不强、以及责任感不强。也会造成亲子之间的分化出现问题。

    其一是丈夫的被边缘化。  有的女性生完孩子后,就会因为要照顾孩子,让丈夫睡到另一个屋子去,  妻子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孩子转。这样对丈夫的情感投入就减少了很多。  有的亲子开始和婴儿同睡,让丈夫分床, 直到孩子上小学甚至初中,妻子还是陪孩子一起睡。这可能导致夫妻间的情感冷淡。在关系层面,母亲和孩子互相投入着情感,母亲和孩子都不会感到无聊。 那么丈夫在家里是没有办法进行情感投入,以及得到情感关注的。 那么这个丈夫为了能让自己的情感得到释放,有可能向家庭外部去寻找情感慰藉。  这时候妻子一旦发现丈夫对家庭不忠,于是更加和孩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例如有的孩子被母亲过度缠绕,就加入到母亲阵营中,于是和母亲一起攻击父亲。这就导致孩子被卷入到夫妻关系中。使得家庭关系出现问题。

    其二就是父亲的存在感不强。 有的妻子比较强势,在家庭关系中一直处在一个控制地位,丈夫可以性格比较软弱、说话不多、对妻子百依百顺。 这种丈夫和妻子有了孩子后也很难介入到妻子和孩子的关系里。这样丈夫和孩子无法建立起关系。而且妻子对孩子教育中也会时不时流露出对丈夫的抱怨和贬低。这样一来孩子也会隐隐的看不起父亲。  孩子过了三岁。但还是和母亲纠缠在一起。  而且有这样一个现象,强势的母亲会养出也很强势的女儿。这个女儿在未来的婚姻中可能不会幸福。而强势的母亲养出的儿子却是软弱的、依赖性强的。 这样的孩子结婚后可能会形成网上所说的妈宝男。他会对母亲言听计从,结婚后自然会允许母亲随意介入到自己的恋爱婚姻中。

    第三就是父亲没有家庭责任感,或者没有意识去建立孩子还有妻子的关系,现在还是有相当比例的男性觉得,老婆娶回家就是照顾孩子、照顾家务的。自己在外面打拼挣钱,对家庭有没有情感投入无所谓。 有的丈夫甚至常年在外面打工,让妻子和孩子在家里相处。 当然这有很多是因为现实的物质原因。 有的父亲觉得家务事、家庭关系太复杂了,故意很晚回家、在外面过度交际。以上两种情况造成求妻子的情感没有办法投注,那么久只能投注给孩子。 孩子的情感也没有办法投注,就只能投注给母亲。 这也是造成母子关系无法分化的原因。

   我在咨询中,见过一个年近40的男人,他总是觉得只要和母亲稍微走近点,老婆会生气,和老婆走近点,母亲会生气。他觉得很难平衡自己和爱人、母亲的关系。     母亲动不动就和儿子告状说媳妇对自己不孝敬,于是母亲偶尔会去辱骂媳妇。  而丈夫让妻子一定要忍耐,而且逢年过节一定要和自己回去看望父母,哪怕母亲骂的难听, 妻子也得忍着。 因为整个家族的人都在看着自己。最后结果可想而知,妻子和母亲最后同时给这个男人发生争执。这就是典型的家庭关系边界感混乱。

  

  

  

远方: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更加形象的描述来理解这个概念。在对亲子关系的描述中,心理学家们也认为,我们可以去假想家庭中不同的成员角色之间,存在着一种所谓的“边界”。一旦关系或角色的“边界”发生紊乱,那么“关系错位”就很容易发生。结构派家庭治疗的鼻祖萨尔瓦多·米纽庆就一再强调“边界”的重要性。他认为,“边界”对于界定恰当的家庭角色,划分家庭成员的义务与权利,保证父母的情感上的滋养来源于配偶而不是子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东京大学教授--龟口宪治先生,更是将家庭成员之间的“边界”比喻成了细胞的细胞膜。这层细胞膜既不能过于“通透”,进而模糊了彼此之间的功能与关系;也不能仅对“单向的互动”起作用,比如,孩子只能成为父母命令的接收者与服从者,而无法加入到家庭的讨论与交流之中。

  

      那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开头那位求助者提出的困惑。我们现在很容易就发现,这位婆婆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他们新婚生活的同时,还对自己的儿子投入了大量的情感期待。婆婆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了儿子身上,让他始终和自己保持接触,希望儿子永远属于自己,甚至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以一位成熟男性的身份留在自己身边。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婆婆和儿子的关系是发生了错位的。她在试图让自己的儿子满足自己感情上的需求。

  

曲鹞奇:我们知道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一定是定海神针。婆媳关系和亲子关系都应该也必须排在夫妻关系后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家庭的权力核心是夫妻,有夫妻才有孩子,于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而且权力核心会在子女结婚后发生分化。子女结婚后就建立自己的家庭,也就是自己的权利核心。 而父亲与母亲的关系构成了他们自己的权利核心。 每个权利核心需要保持适度的边界感, 否则就容易引发边界的侵入。   

    有的子女结婚后,还需要家长参与到自己的婚姻中,这就极容易造成权力争夺。例如一个女孩结婚后,如何装修房子不和丈夫商量, 而是和自己父母商量, 最后装修的方格完全是女儿父母喜欢的风格。 这个丈夫肯定不会高兴。 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权力被争夺了。

    还有的男性结婚后请自己的母亲来家里帮忙照顾孩子,妻子在刚生下孩子后还是处于共生关系,于是妻子希望婆婆按自己的要求去带孩子,但是婆婆觉得小题大做,还说自己家儿子不都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吗,媳妇还教我怎么带孩子吗? 不相信谁呢?  于是在如何带孩子的事情上,婆媳出现了权力争夺。

     除了权力的争夺,其实还有对儿子的争夺。没有分化好的母子本来很亲密,但是儿子结婚后,婆婆意识层面会觉得巴不得儿子快点成家立业。但在潜意识中会觉得是另一个女人把自己最宠爱的心头肉给抢走了。于是母亲多多少少会变现一种争夺儿子的行为,比如说让儿子回家吃饭、吃完饭后就睡在家里,住一夜再回去。  那么妻子就会觉得这到底是谁的丈夫?为什么婆婆总在和自己相争。如果这种现象无法改善,妻子又会潜移默化的和孩子共生在一起,然后孩子结婚时,自己也成为这个和媳妇进行权力争夺的婆婆。

         所以在这里要和所有婆婆说一句,儿子结婚后,就是别人的丈夫、别人的父亲。在情感上的分离感在所难免,但也是儿子长大成人的标志,要去祝福孩子,而不是介入到孩子的婚姻中。

  

     我见过一个来访者,男性,他说和妻子结婚后几年性生活一直不和谐,自己没有什么兴趣,我问他,有例外的情况吗?  他说:偶尔出去旅游在酒店时,夫妻生活就和谐。后来他告诉我,结婚后一直和父母一起住。 我建议他和妻子搬出来住,哪怕和父母家离得近点。  他照做后,夫妻生活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因为从心理层面看,没有那个孩子愿意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做情爱的事情。因为在俄狄浦斯情结中,有点在背叛自己的异性家长。

  

  

  

远方:那么,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你可以做一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像那位求助者一样,发现自己的伴侣正处于配偶化的亲子关系中,这就意味着,你可能既处于和长辈的矛盾之中,又陷在与伴侣无法有效沟通的不愉快里。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向伴侣施压,或是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其实只会让你们的关系陷入另一种僵局。所以,积极又真诚的沟通是解决家庭矛盾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你需要和伴侣聊一聊这段配偶化的亲子关系对整个家庭的影响,并且讨论出如何平衡“孝顺”与“个人边界”的方案。当然,如果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自己的伴侣仍然没有任何的改变,那么,也许是时候考虑一下,是否要让自己离开这段痛苦的关系了。

   

  那么,如果你是作为子女,意识到了自己和父母走得太近,超越了一般的亲子关系,那么,请不要再用“这是我爸妈,他这么做是为了我好”这样的借口来麻痹自己。因为,这样的自我安慰,不仅会使我们忽略问题的本质,反而会使我们陷入到更深的恶性循环之中。你其实完全可以告诉自己,你不需要对父母的过度依赖负责。在一些配偶化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会因为将孩子当成配偶而出现不恰当的要求,比如说,要求你随叫随到、百依百顺,如果做不到,那你就是不懂得心疼家长。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立场,让父母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跟父母捆绑在一起。你可以试着从“拒绝”父母的要求做起。比如,如果你在一周之内已经花了足够多的时间陪伴父母,那么,你完全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会在下周相同的时间里再来陪伴他们,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听从父母,而忽视了自己小家庭的需求。

  

曲鹞奇:我记得我从小,我母亲总是会在我面前说一句话: 娶了媳妇忘了娘。  然后给我讲一个故事,说有个男人结婚后,家里粮食不够,于是要把母亲背到大山里自生自灭。  这个母亲怕孩子找不见回来的路,还装了一兜子黄豆,这样儿子回来就可以找到下山的路了。   其实我每次听到这个故事 心里并不舒服。然后我就不断的保证,我以后结婚了一定把母亲放在第一位。

     不得不说,在我们的文化中,母亲是制造内疚的高手,她潜移默化的把儿子的内疚感培养出来,然后把亲子关系和儿子的婚姻对立起来。就是暗示儿子,即使你结婚了,记着为娘才是最重要的。

     幸亏我从事了这个心理行业,我结婚后就从母亲家搬了出来, 这是一种分化。因为我发现确实没有办法去调和婆媳在一个屋檐下的关系,除非有一个人咬着牙隐忍。但是忍不住时,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争执。

     我母亲有时候会提出很多带孩子的建议,往往和我太太的观念不一致。那么秉承谁的孩子谁负责的原则,我会和母亲说:小孩的事由孩他妈操心,您就别费神了。 或者是她说她的,我听听就好。

   当我母亲抱怨媳妇的时候,我会很委婉的说,我的家事,您就别操心了,我自己处理。这就是在情感上的分化。

     但是这些行为一定会让父母感到分离的焦虑,为了弥补母亲的这种感觉,我会经常带孩子回家看看。陪母亲吃吃饭,买点东西回家看望。实在是回不去的时候,每一两天打个电话陪母亲闲聊几句。 这就可以很好的缓解母亲的焦虑感。

    所以现在有的女性在结婚前,一定要房子。很多男人觉得女人太势力了。贪慕虚荣。  其实在心理的角度来说,结婚后搬出父母家,这是很多国家的生活习惯,这样可以避免两对权力核心挤在一个屋檐下。也可以避免很多关系深处看不见的暗流。 所以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和原生家庭保持一个适合的边界,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婚姻更美满,也可以让父母去享受他们自己的生活,为子女少操点心。

  

远方:最后,如果你是配偶化关系中的父母,你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事实上已经影响了子女的正常生活。孩子如果没有办法在成年之后做到脱离父母,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这对于他今后的工作、或者是家庭生活都是非常不利的。毕竟没有哪个父母想要“拖累”自己的孩子。所以,当你尝试做出改变时,可以从转移自己生活的“重心”开始,让你的重心不再完全地放在子女身上。你可以多见见你的朋友,或者是发展几个兴趣爱好,等等。一旦你的生活重心发生转移,你也可能渐渐地开始觉得,自己对孩子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依恋。可以说,在配偶化的亲子关系中,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苦衷,但陷在「错位的关系」里,绝不是长久之计,久而久之对家庭成员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本来就是相互独立的个体,给对方空间,放手让对方生活,才能让双方都收获更好的幸福。




END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