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802|回复: 0

循经太极理法详解《宗传太极拳内操养气谱文》赏析之四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6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2-4-9 10: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许智明
吴公藻著《太极拳讲义》书三三页

谱文:双掌微动经丹体,一心紧视气血源。
上篇文介绍了循经太极拳的总原则:元气为根,循经为法,后天返先天。下面则转入具体的实操过程。
人的经络气脉结构是内系脏腑,外连肢骸的。
人手足的日常运动,举手投足间,都影响着身体内在的五脏六腑。
太极拳运动要求“运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和“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都是遵循着人体经脉的循经原则,所以太极拳注重的是内在的锻炼,是以内在的气血循经为标准,不是其他武术般追求动作迅速、有力、幅度大等“快脆冷捷”。
太极拳不单单是以武术技击的目的为主,更是武学技击与内在循经并重,要求既要符合循经,又要符合技击的原则。其首要是行功必须符合元气运化的生理规律,经过锻炼筋骨,畅通经络,健康自我,实乃武学技击与养生健康相统一的功夫。
太极拳是武当张三丰祖师在金丹玄化之后,洞彻地我人天的精微,提出“内执丹道,外显金锋”开创性指导原则,而后创立的丹道武学学术体系。
虽然唐代就有许宣平传三世七太极拳,也有程灵洗,李道子,宋远桥等诸多太极类传承,但是自三丰祖师以后,太极拳以崭新的面貌开启了全新的传承,是丹道与武学相统一的新境界。
全新的太极体系要求既要符合养生丹道修炼,也要符合技击的需要。故而在吴氏太极拳吴鉴泉之子吴公藻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一书中,保留有传承的谱文,后有(原著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益寿延年不徒作技击之末也) 。
当然,现代社会不同于古代,技击的作用已不是那么重要,武学也并非是每个人都有条件掌握的内容,但健康养生却是每个人所必需的。
所以,就现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来讲,健康养生为第一,技击是学有余力的进一步追求,太极拳之所以能风靡世界,因为他是这二者更加完美的统一体现。
常言道:“五指连心。”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解略》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阐述了手指的变化,均为由心而发,与腰腿足密切相关联。
以中医经络理论来讲,手指有三阴三阳经络,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这些经络都内系脏腑,所以手指的细微变化都直接循经至相关的脏腑,调节着相关脏腑的功能。另外根据走向,手上经脉也间接地与足三阴三阳相关联。可参见十二正经运行关系见交接规律图-1。


图-1 十二正经的交接规律图

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身体的所有部位,都分布着敏感的神经系统。人体的感觉和反应,都需要神经传导作用。古人则认为此乃心之作用,古人所说的心,则是大脑、心脏及神经作用的总体体现。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即人的一切生理反应都与心有关。当然不能简单理解成是心脏的器官作用,而是大脑和心脏所体现的思想意识的综合精神活动。
心的重要性体现在行功之中。练拳必须要专心致志,不能心不在焉,更不能如现在公园很多太极拳爱好者那样,边练拳边东张张望,边练拳边说话,这样都不能练好拳。
所以,功谱强调“全凭心意练功夫”、“神为主帅”等要求。本句谱文中的“一心紧视”即是以专心而讲,思想不可溜号。而用心的目的是关注自己的动作是否和内在气血神意相统一,是否符合循经内敛的原则,是否体会到动作与气血循经的感受。是否如行云流水,“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竭”。保持心神关注动作,也是丹道中以火炼金的修真作为。
以丹经武学的修为,到一定层次以后修真必须全神贯注,倘若神意一失,则可能“火冷丹寒”,前功尽去,不可不慎。
“双掌微动经丹体,”就是说双掌五指的细微动作,都会引起内在的气血循经流注。这一点在武当六脉太极如意太极拳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开拳的太极元桩即是双掌有序的动作,直接启动丹田元气的修炼,学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体会到,双手的微小动作都与丹田元气相联系,手的微小动作则在丹田产生相应的振动。
“一心紧视气血源”则是在练拳过程中要用心体会,神意须始终要关注气血的循经内炼的精微之变,不然就会徒有其形,没有其神,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由循经太极原创,非授权不得转载,谢谢理解。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