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435|回复: 0

“骑自行车去相亲,可排场!”老郑州人和“修车社”的二三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4-30 05: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宁田甜

现在满大街都是可随时取用的共享单车。但历史上有关自行车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自行车曾是公车?几十年前,为了要面子,有人曾专门借自行车去约会?
自行车曾是公车?

慢步喧嚣躁动的郑州街头,不论是人来人往的繁华闹市,还是老旧院落的犄角旮旯,随处都能见到修理电动车、自行车的摊点。

可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要想找到一个自行车修理摊点并不容易。因为那时郑州的自行车很少,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单位的公车,市民家里基本上都没有自行车,由于自行车少,修理网点自然也少。

全市仅有几个集体性质的修理自行车合作社,比如二七车辆修配社,东方红车辆修配社,金水修车社和陇海修车社等。

这些公营修理门市部曾经是那个年代的一道风景,不仅有门面房,还有营业执照,车修好后还会开具正规发票,因为单位的公车要凭发票才能报销。

这里的修车师傅一般都貌不惊人,甚至还有些不修边幅,但大多手艺精湛,凭借良好的口碑吸引了众多的老顾客。

凤凰、永久、红旗、飞鸽这些国产老品牌的自行车,是修车社的常客。修车社童叟无欺、价格便宜。

许多老郑州人对当年的修车社有着浓厚的感情,每次提到修车社都感慨万千,话语间流露出几分沧桑和怀念。
相亲时为了面子,曾有人专门借自行车去约会?

郑州民间收藏爱好者王怀民收藏了一张1956年郑州市工会联合会维修自行车的发票,以及一份计划经济时期郑州市物价局制定的郑州市自行车维修价目表。

这些珍贵史料,见证着郑州自行车维修行业的发展与时代变迁。

从发票上可以看出,该修车社设在二七路233号,门市部的名称是郑州市二七区车辆修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那时补内胎的费用是一毛三分钱,现在的人可能都不敢相信。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经济不断发展,郑州市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自行车开始走进了千家万户。那年代,民间把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称为三大件,自行车是人们最理想的代步工具。一辆自行车爷爷骑过爸爸骑,爸爸骑过孙子骑,恨不得能传几代;还有的人家里没有自行车,相亲时为了有面子,专门借一辆自行车去约会。

那时,人们对自行车都很爱惜,有些人几乎天天都将车子擦拭得锃明瓦亮,稍有点毛病就会推到维修社修理。不过,由于那时居民的收入低,车主一般都不愿更换“大件”,比如脚蹬皮坏了,就花五分钱换个脚蹬皮,而不是换整个脚蹬;飞轮坏了也不是直接更换飞轮,而是花上四毛钱修修洗洗完事;内胎坏了也不会轻易换内胎,而是或补、或接、或改(老桩),有的内胎放炮了,裂口比较大,也不舍得换,补补照样骑。

王怀民回忆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大伯家里比较穷,自行车内胎补了二十多个补丁,可大伯很乐观,天天乐乐呵呵地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对生活从来没有过怨言。

改革开放后,郑州市民的收入不断增加,自行车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辆自行车,一户人家有三、四辆自行车也很常见。与之相伴的修车业就成为一个热门生意,很快可以看到,在人来人往的路口或桥头,出现很多个体修车摊点。

个体修车摊点态度和气,修车也没有钟点限制,价格可以商量,具有很大的优势,对公营自行车修理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集体修车门市部纷纷倒闭,自行车维修市场逐渐被个体户占领。

近几年,随着电动车、私家车愈来愈多,共享单车的兴起,地铁、公交线路一条条的开通,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些个体自行车维修摊点生意日渐惨淡。修自行车师傅不得不调整思路,根据市场需求逐渐拓展业务范围,增加了维修电动车、更换电瓶、电子配钥匙等项目,与时俱进继续为市民服务。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张静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