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161|回复: 0

难得一见,又到腊月话年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5-6 14: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董占省

一年又一年,

又到腊月天。

瑞雪迎新春,

鸡辞犬接班。

新年到计时,

年俗表一番。

到了腊初五,

五豆煮粥饭。

星移斗柄转,

腊八在眼前。

黎明不见红,

咥碗腊八面。

转瞬二十三,

小年到身边。

祭灶献糖瓜,

灶神送上天。

上天言好事,

吉祥如意还。

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七,

宰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八,

炸馃贴窗花。

腊月二十九,

煮肉蒸馒头。

三十除夕到,

张灯贴春联。

一夜连两岁,

五更分两天。

和面包饺子,

守岁看春晚。

子时鞭炮响,

接灶拜祖先。

好梦迎初一,

欢乐过大年。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从腊月初五喝罢"五豆粥",年味日渐浓厚,澄城人便正式启动了筹办过年的程序。

一缠腊月,一些家庭就商量着把年前年后计划要办的一些特殊大事早早定下来,以便同准备新年统筹规划进行。如老人的寿辰,逝去亲人的忌日纪念,特别是"过三年换服″等重大事情,尤须提早安排,既有利自己从容筹办,也方便提前通知亲戚早做准备。

选择春节期间办红白喜事,这对常年远在大城市工作或打工的人来说,无论是作为事主还是要上门走动的亲戚,都要省去好多折腾和开销。当事人往往想趁年节时以"娶新人、迎新春、双喜临门"为新年开局起步讨个好彩头。在澄城一些地方,人们至今乃保留着结婚"看日头"(择吉、择日)的习俗,即按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请"阴阳先生"(指懂些风水、阴阳八卦、五行命理的一类人)用专业知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机遇,选择一个对小夫妻、对双方家庭都能带来好运而又"不妨″(即不利于或不伤害)任何一方的黄道吉日,来举办结婚仪式。如选遍年前月日,实在选择不到结婚的良辰吉日,那么,澄城人有个除夕结婚不用"看日头″的老风俗讲究,则再不用请先生"看日头″,任何想结婚成家的人皆可在除夕之日自由自在地举办婚礼,且不会有任何不良后果。我想,这大概是由于天神地祇都到天庭或地府开年会去了,一些惯在平常兴风作孽的"妖魔鬼怪″也可能忙于吃喝玩乐过年,无暇顾及和骚扰人类,从而造成天地人三界无人"天不管、地不收、神不问、鬼不扰″的"空窗期",人们正好抢抓这个空档而"百无忌讳"地办喜事。

上面这些大事确定并筹备好后。剩下的就是纯粹准备过年的事,如扫房、祭灶、写春联、请神(天帝神、土地神、灶王神),杀鸡宰羊办年货,炸馃子、蒸年馍等等,要一直忙碌筹办到除夕夜"看春晚″"守岁″包饺子吃年夜饭才算结束。

不同于全国其它地方年俗从"腊八"开始,澄城人的年俗是从初五喝"五豆粥"便启幕了,"五豆粥"中弥漫着浓浓的年气。从中足见澄城先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早享喜悦的乐观态度。

腊月初五,澄城人和大多数关中人一样,要过"五豆节″,喝"五豆粥″。传说此节的成因是农家对收成的感恩,也传达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的愿望。有人说吃五豆饭是对北宋文豪欧阳修年轻时家道贫穷,小夫妻从住破庙、喝瓜菜汤艰苦奋斗起步,一路打拼,终于赢得灿烂人生的纪念。并传下《五豆饭》的顺口溜:“绿豆绿,做官莫忘破庙里;黄豆黄,做官莫忘写文章;豇豆豇,做官莫忘瓜菜汤;蚕豆蚕,做官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位高志莫短!”这既是对五豆饭的阐义,更是对欧阳先生一生人品的写照和敬慕。现在是全民养生时代,人们不仅喝五豆粥、吃五豆饭,还有五豆豆浆、五豆豆腐等创新保健美食供人们去享用。老先人"吃五谷杂粮祛百病″的俗话,也是地地道道的实话,试想,人们营养平衡了,当然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达到一定程度的养颜、祛病、强身、保健、预防疾病的目的。

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民谣里有唱,“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又别称:腊八节、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自上古起,腊八节就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的日子,人们通过腊八祭,祈求丰收和吉祥。

提起“腊八节”,很多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喝腊八粥”。腊八粥是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以八种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有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地方在腊月初八以前,僧人们还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吃了以后便可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今天,一些知名的寺庙等佛教场所仍在腊八这天,举行盛大的舍"佛粥"活动。

陕西等北方地区主食以小麦为主,人们犹喜食用面条,故腊八节多不喝"腊八粥"而改吃"腊八面"。澄城人则讲求在太阳未升起之前吃"腊八面",且民间有"腊八不见红,一辈子不受穷″之说。要早吃,就得早起生火做饭,试想,一个家庭连吃"腊八面″这样的事,也赶不到人前头,那他们平时还能做到黎明即起,打扫清除吗?还能做到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勤恳恳奋斗吗?不能起早贪黑勤俭过日子,受穷是必然的。小时候,我还亲眼目睹家人及村人喂家畜家禽食用"腊八面″的场景。他们边喂边祷告,如喂牲口时说"吃了腊八面,一年槽口安";喂狗时说"吃了腊八面,守更四季安";喂鸡时则说"吃了腊八面,天天爱下蛋"等吉祥话。这可能也澄城人年俗中最早就有的天、人、物和谐共处共享的理念吧。再说,澄城人的腊八面,不同于北方其它地方的腊八面。是先一天便擀好,切细,切长,放到簸箕或案板上盖好备用。有些巧妇则用木尺压住擀好而叠成数层的面皮,用刀劙成四棱见方的细长面条,称"劙面″。腊八一大早,面条煮好,过水,干捞到碗里,浇上热腾腾香喷喷的专用臊子,这些用豆腐丁(油炸豆腐丁和白豆腐丁)、红白萝卜片、黄花菜、鸡蛋、粉条、葱花,有时还有一点大肉丁等食材燣成红油旺旺的辣子臊子,和筋道清香的腊八面配合起来,其色其味极妙无比,吃起来特别香,特别解谗,一点也不亚于今之弛誉全国的陕西著名小吃"岐山臊子面”。我清楚的记得,有一年,我忽然问大人们为什么腊八要吃腊八面,大人们则说,腊八面长而筋,再加上"腊八″等字的谐音,就是祈求上苍大发慈心,时常用点劲拉一把穷人,让他们也能顺利平安开心地过新年。

到了腊月二十三,筹备过年就一天紧过一天,逐日掰着指头进入新年倒计时,犹如火箭发射前进入倒计时读秒阶段。

腊月二十三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神的节日。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其三为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岁月沧桑,社会变迁,风俗传到今天,便演绎成祭灶献糖果,吃灶糖(即琼锅糖)、送灶王爷上天的节日。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外,灶神的一个重要职责,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汇总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腊月二十三祭过灶神后,二十四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与功过是非的日子。灶神忙碌了一整年,保佑各家各户灶火不断,饮食平安,人们为了表示感谢,给他饯行,叫做"谢灶",又称"辞灶"。辞灶之期也分阶层,关于何时辞灶,中国民间有所谓“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的说法,也称"官三民四水上五"之说。且有忘了辞五,别辞六,就是说,二十三、二十四没辞灶,就在二十五辞灶,但千万不要在二十六辞灶了。“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腊月二十三辞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腊月二十四辞灶,“邓家”即指水上人家,会在腊月二十五举行辞灶。但是中国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腊月二十三辞灶,希望借此沾贵气,生官运。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天宫开年会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向天庭玉帝少打几个小报告。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在祭灶神之时,先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进酒,完毕后,将旧有的灶君像取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告完成。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也有人用纸剪一匹马),用作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供奉一点黄豆、豌豆和干草,作为灶神之马长途跋涉所需的草料。送走神明后,可千万别忘了在除夕夜把开完年会的灶神按时接回来,此谓之“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灶神画像即可。当然,大年初一的第一碗饺子,首先要敬献给分管人间饮食的灶神,并由家里的男丁们叩首礼拜。旧时,男尊女卑,故有"女人不祭灶,男丁敬诸神"的封建礼俗。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腊月扫房子除尘风俗由来已久。按民间的说法:

因“尘”与“陈”谐音,迎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地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这一天,除大扫除外,还要把未洗的旧衣服,统统洗干净,凉晒好,年上不再穿的,入厢入柜保管。过去,大人小孩每人只有一身棉衣,没有备用更换衣服。因经济原因,也很少在过年添置第二套棉衣,且拆洗棉衣工序多较麻烦,母亲们只好一缠腊月便提早动手,合理安排调度,选择晴天红日头,一件接一件地抓紧拆洗凉晒,且当天晚上还须熬夜加班,重新把拆洗过的棉衣缝好,不担搁第二天穿用。一灯如豆,每当孩子们半夜醒来,依旧看见母亲还在油灯下伏身,一针一钱地缝棉衣,便感觉到了冬日年里暖洋洋的母爱。年前缝补浆洗衣服,岂能仅仅用民俗二字来承载。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在古代,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主要还有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如今,大多数人并不会自己做豆腐,而是把早已买来或剪、写好的“福”字倒着贴在水缸和面瓮上。其倒贴"福”字来源有三,一种说法是倒贴“福”字是一项重要的祈福习俗。人们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寄望福到,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另一种说法是朱元璋要杀因不识字而把福字贴颠倒的百姓人家,幸有马皇后从中巧妙调和周旋,才转危为安、消灾避难,从此,倒贴"福"字流行民间,以求化灾降福赐平安。第三种说法是清朝慈禧按祖承惯例,过年给大臣们书福赐福。恭亲王接“福”字磕头谢恩时,不小心竟将老佛爷赐的“福”字拿倒了,文武百官见状大惊失色。太监总管李莲英正想讨好恭亲王,马上对满脸不悦的慈禧说:老佛爷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新春迎福,福就真的到(倒)了。慈禧听罢由怒转喜地说:福到了,福到了!并因此特地加赏了恭亲王。恭亲王因李莲英巧言令色方得化险为夷,因祸得福,从而留下了"福″倒的习俗。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真假无从考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普通的平头百姓,如此效仿,祈求神灵开恩赐福的愿望是真诚的。最后,回到正题,其实,“福”字倒贴自古有之,但不是取其音,而是取其意。古代通常将“福”字倒贴在马桶、土箱子(即垃圾箱)上,当倒竖马桶,倒掉污物的时候,“福”字刚好正立,寓意来年福气的到来。另外,像水缸、天井的打水桶等,“福”字也是倒贴的。 现代人要贴“福”字,必须注意,正门、前门、墙上,“福”字要正贴;后门、洗手间、厨房、垃圾桶等,“福”字则一定要倒贴。

"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杀猪割年肉,是置办年货中的大亊。在早先,所谓杀猪,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当然,也有数户人家搭伙,杀一头自喂自养的猪,各取所需,热热闹闹地分肉,红红火火地过年。过去,“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而且膘要好,一些人常常为买不到肥厚的膘肉而奥恼。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十足。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很多人祈盼了一年的愿望。澄城人则特讲究过年蒸烀肉碗子。即用煮熟的肋条肉、五花肉或纯瘦肉,切长大二、三寸,厚约筷子的大肉片,每个蒸碗装八片,然后,或垫入白豆腐或油炸豆腐片,或垫上红白萝卜、土豆、油炸红薯疙瘩,或垫上油炸丸子,或垫上梅菜芥菜等其它物料,然后加入面酱和调料,上箅入锅蒸熟,冷藏备用。食用时,先加热,燃后倒扣于品盘内(故一些地方称扣肉,澄城人则叫翻碗子),露出油香酱红排列整齐的肉片,淋上调配好的汤汁,最后撒上切好的葱根蒜苗丝以搭"稍子″,这样,一碗色、香、味、型俱佳的烀肉碗子就可以端上桌了,这不仅是澄城过年必备的招牌菜,也是澄城人红白喜事席面上的主打菜。现在,烀肉碗子品种五花八门,鱼肉,鸡肉,鸭肉,羊肉乃至各类素碗子,花样翻新,目不暇接,"碗子家族″日益繁荣壮大。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专为过年食用而喂养的家禽,不足的还要赶集采购。今天,商品经济已高度发达,早已不需要自己喂养并亲自杀鸡宰鹅了。过年所需的物品,不管是产于天南地北,国内海外,都可在超市或店铺购买到。当然,无所不能的网购,更为年轻人们所钟爱。在乡村,人们依旧醉心于在腊月会上置办,主要是会上卖年货的商家云集,便于货比三家,好中择优,同时也还能从中体验浓浓的年味,寻找过年的热闹和感觉。一年之集莫盛于腊月,腊月集市莫盛于月底(即腊月二十三以后),年集因人们置办年贺而格外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炸馃贴窗花"。

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大人们就开始炸过年敬神祭祖招待客人的馃子了。油炸馃子,是澄城人接待贵客的首选茶馃,即招乎客人喝茶时伴吃的小油炸食品。做法是用少许清油、鸡蛋、酵面将白面和成团(为了使油馃更有味,也可熬一些花椒水或白红糖水和面,也有加甜柿汁和果蔬汁的,不一而足),擀成大面皮,后经一系列工序,手工加工成半成品,在煎油中炸制即成。油炸馃子花色大致有三: 面和好后擀成薄面皮,分别切成棱形,中间用刀拉几条缝,放入油中炸制为之一;两小片面片叠在一起,中间划缝后,然后捏住两头,从缝中翻过去,放在油锅炸制为之一;擀成稍厚面皮,切成稍长的长方形面片,沿长轴线对褶,从对褶相后面皮相连的一边搭刀,每切割几条不连通另一边的口子后,再一刀切断,加工成若干个"五齿木梳"状的面片,再把双层的"木梳齿"分开,形成环状,摆成类似"奥运五环"的造形,入油锅炸制为之一。馃子炸好后黄亮酥脆,添加不同辅料后,色彩更为丰富,既非常好吃,也非常好看,外形又像一个精美的手工面艺品。是澄城人红白事宴宾待客和年节必备的食品。现在一些人谦麻烦,多用麻花和其它油炸食品等代替油炸馃子。

在过去,二十八这一天,也是年轻人和孩子们大显创意和身手的日子,他们忙前跑后、上跳下窜,用有限的物料精心布置打扮居室庭堂,张贴年画(因一年一更换,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和贴窗花(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常以花草造型为,故称之)。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大门前挂红灯,尽量把家妆饰得喜气洋洋,焕然一新,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

"腊月二十九,煮肉蒸馒头″。

到了二十九,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过年的主食,即蒸过年馍。过去,没有冰箱之类的冷藏设备,馍蒸早了,不易保存。故尽量在靠近过年时才发面蒸过年馍,一次把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和走亲戚用的大小馍都蒸好,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习俗,就形成了旧俗所讲的正月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馍的年俗。澄城人蒸年馍,最重要的是蒸走亲戚拜年和敬神所用的大礼花馍。如给长辈拜年要蒸包包,给老人祝寿蒸寿桃,平辈之间蒸馄饨,结婚蒸龙凤老虎,贺满月蒸鸡鸡,献灶神蒸枣山等等。同时也还要蒸一些小型的花馍,如鸡鸡馍、鸟鸟馍、鱼儿馍、兔儿馍、猪头馍、馄饨馍及花草造型馍等等。一些人家还别出心裁,过什么年,蒸什么属相造型的馍。还有给拜年来的亲戚回礼搭的羊蹄馍,俗称"四褶馍″,也要在算计好,在二十九这天一次蒸够。有的人家家大业大亲戚多,蒸馍要蒸一整天,直累得小媳妇们喊腿抽腰痛。

小时侯,生活艰难,只有在过年节时才蒸白面馍。一年到头,孩子们盼的就是过年放寒假,不用上学还能尽情耍,而且能吃白馍,咥肉片,穿新衣,走亲戚,挣压岁钱。这中间,煮过年肉,是过年中至美至醉的风景: 灶下炭火通红,灶上蒸气缭绕,锅里腥汤翻滚,室内肉香四溢。孩子们专注地早早守侯在锅旁案边,只等鲜肉出锅的那一刻,然后抢抓机遇,一哄而上,一边争啃余肉尚存的骨头,一边舀一碗热气腾腾的腥汤,泡上白蒸馍,大人们再给搭几片蹬骨肉,调上油泼辣子,那味道,香极了,美的太,嘹咋咧!至今追忆起来,仍觉其味无比,口齿生香。在生活艰苦的年代,那可能就是吸引孩子们的浓浓的年味年气。

由于次日就是大年三十,所以过年的各项准备工作都要在这天进行完毕。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了。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饮食祭品,一些地方,腊月二十九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告祭祖先,不仅仅是向祖先的告慰,也寄托了对祖先的感恩与思念。

"三十除夕天,张灯贴对联,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年俗活动最多的一天,这一天有许多民俗活动,如贴对联,接灶神,祭祖先,守年岁,包饺子、吃年夜饭,放爆竹,还有新年俗看春晚和发红包抢红包,发短信微信贺新春等。

除夕年俗,一是请神,即把请回家的神像,一一照应贴到神位上,天帝神贴到窑面子中央或上房左边所设的天帝神龛的位置;土地神贴到照壁中央或对着大门的山墙中央所设的土地神龛的位置;灶神则在午夜前贴到灶台先一年供灶神的位置。

二是张灯结彩贴春联,贴春联,标志着新年的准备工作外业已基本完成,剩下的主要是家庭主妇们准备过年餐饮的厨房活了。

三是新年前最后一次打扫除,把自家大门前的槐园,庭院,居室再打扫一遍,收拾干净,在子时前把家里的垃圾全部清倒完毕,干干净净迎新年,因为大年初一一整天是不能清扫和倒垃圾的,以防扫除及倒掉新年带来的福气祥瑞。

四是除夕夜守岁。其来源有二。一种说法是,远古时期,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幸福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故才有年三十晚上"除夕″之称。人们除夕守岁,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就是提高警惕而防止"夕"兽的危害。另一种说法是,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 ,它会在固定时间的夜间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人在和"年"斗争中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色、火光、响声。于是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色的桃木板,门口院内点燃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年" 从此再也不敢进村危害人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大门贴红纸春联,户挂红色灯笼,窗贴大红窗花,子夜鸣爆竹守岁的"过年" 习俗。

五是包饺子。除夕夜是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万里赶回家,在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和面包饺子。包饺子时,还要在数个饺子中包上硬币,初一早晨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象征谁来年必鸿运当头,财路大开,福气多多,心想事成。就这样,一家老小在包饺子中叙团聚,话新春,其乐融融。

六是接神祭祖,接神,主要是接灶神,灶神像贴好后,献上供灶神的专用供品,枣山花馍,然后焚香,叩首,接灶仪式即告结束。另一个就是祭祖,澄城民间祭祖有"冬至黄昏年半夜"的说法,说的是冬至节在天快黑而黄昏的时分祭祖。大年三十则在半夜三更子时,即新一年开始时分,行祭拜祖先大礼。人们认为,逝去的先人,家族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间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以表缅怀感恩之情,教育启迪激励后人。祭拜礼仪多在先祖和故去的亲人的神位或灵牌前举行,亮烛,献供品,上香,献酒,烧纸钱,分辈依次叩首一样不能少。

七是吃年夜饭。吃年夜饭,要先神后祖其次人。即敬神祭祖之后,全家人才能吃年夜饭,否则,就是对神灵和祖先的大不敬。有时,不懂事的小孩子抓起饺子先吃了,家人也要在敬神灵祖先时,诚心作检讨,说一些碎娃不懂事请神祖开恩谅解之类的话,以补其过,祈求原谅。年夜饭中,饺子和馄饨馍是必吃食品。馄饨,象征全家一年到头浑实圆满。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另外饺子外形似元宝,年夜饭和大年初一时吃饺子,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和祈求。

八是社会变迁形成的新年俗。如看春晚,抢红包,发红包,发短信微信拜年、网上视频叙情拜大年等等。

"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两天”。过了大年三十子时,就到了正月初一,从大年初一穿新衣,敬神拜祖,吃饺子,自家屋和邻居互相串门拜大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开始,直到正月二十三,吃了麦籽泡枣山为止,澄城人才算真正过完大年,其间也有好多年俗和老礼,那将是后话了。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