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363|回复: 0

振兴路上 陕西富平用好文化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6-9 17: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推动全民阅读、活化红色资源、非遗助力产业——振兴路上,陕西富平用好文化功

“这样一处闹中取静的所在,让忙碌的人静下心来读书、整理思绪,真是周末闲暇时的好去处。”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温泉河柿园广场上,正在城市书房里看书的陈女士这样说。富平县在建设城市书房、组建红色文化轻骑兵宣讲党史和组织非遗进校园等多项文化惠民活动中,着力让文化服务贴近群众,通过细化、深化文旅服务,丰富百姓生活,浸润民心,实现文化建设成果的普惠共享。

“我们坚持贯彻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实现群众文化权利重要保障的思想理念,实现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并将尝试更多举措,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上台阶,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百余个城市书房覆盖全县

“我喜欢带孩子来这里,偶尔不忙了,我就和他一起来享受轻松愉快的氛围,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当地读者王女士这样评价城市书房。温泉河柿园广场上的城市书房分为两个阅读区,可同时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求,周围很多居民都喜欢下班过来看看书。“这里的氛围很好,让人能沉下心来阅读思考。”家住附近的王先生给城市书房竖起了大拇指。

位于富平城市运动公园内的陶都坊城市书房,被读者称为“第二个家”。“在阅读之余,我们还为读者免费提供饮品和点心,为老年读者提供老花镜,为小朋友提供定制背包,丰富市民的阅读体验。”管理员赵娜娜介绍,陶都坊城市书房现有藏书313册,涵盖多个门类,还特设了富平当地刊物架。

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里也有这么一座闹中取静的城市书房。游客李女士说:“这个城市书房很方便,玩累了可以来休息一下,在缓解疲惫的同时看看书,环境安逸而悠闲。”在这里,旅游和文化巧妙融合,以亲民的方式相得益彰。

“城市书房是富平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富平县文明城市创建而提出的‘全民唱响十个一’内容之一,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在相关公共区域、单位、公园广场配置建设,旨在培养市民的阅读习惯,着力打造一座全民阅读城市。这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手段,也为助力建设中国北方最美县城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婷介绍,截至目前,富平县城市书房已建成开放120处,正在建设20处,涉及广场、医院、景区、政府机关等,基本覆盖全县。

家门口来了红色文化轻骑兵

在倡导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有效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满足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的过程中,富平县组建了一支红色文化轻骑兵,他们所到之处飘扬着悦耳的红歌,上演着精彩的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文化传递。

在宫里镇大樊村金银花扶贫产业园里,“轻骑兵”用热情传递着精神文化。富平干部学院教师讲述着红色小课《家人眼中的习仲勋》,一个个故事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我们将本地传统特色文化与红色资源有机结合,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并且通过创新演绎唱响红色历史,不断加深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富平干部学院教师告诉记者。红色小课这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将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点滴故事用拉家常的方式传递给群众,让红色理论宣讲更接地气。

中合村樱桃园里传来阵阵秦腔声。“再来一段,表演得太好了,边收樱桃边看表演,劳动都不累了。”村上的樱桃种植户连连鼓掌。欢呼声不绝于耳,群众与演员的交流互动,让田间地头充满热闹的气氛。“我们很早就计划组建一批‘轻骑兵’,十几人就够了,通过文艺互动演出、红色文化宣讲等,把文化‘种’进乡村大地,让基层群众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调动共建文化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真正主角,让基层文化充满活力,生生不息。”富平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说。

富平县的“红色文化轻骑兵”用行动将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在演出的同时,设立涉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多项免费服务项目,项目推出以来惠及了全县几十万群众。

传统技艺有市场 乡村振兴有活力

“娘子,你身体尚未复原,独自下床,实实让人放心不下!”阿宫腔非遗传承人李曼满腔柔情地唱着阿宫腔传统曲目《白蛇传》选段,教室里的孩子们听罢纷纷化身小“许仙”,跟着李老师学起了戏腔里的语调、气息、节奏,有模有样。这一幕发生在富平县东区小学的“非遗进校园”阿宫腔课堂上。

2018年以来,阿宫腔、石刻、老庙老鼓、剪纸等非遗项目纷纷走进校园,不仅让学校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孵化阵地,培养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

富平县不断探索非遗与文化惠民的有机结合,让广大群众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获得更多文化满足。

近年来,富平县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振兴传统工艺,助力乡村大发展。2021年富平的柿子文化IP“小柿人”入选“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与实践”典型案例,进一步让非遗技艺成为可感知的致富增收产品。“我们镇上几乎家家都做柿饼,非遗使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也招来了更多的游客。”大贾村返乡就业的小陈说。今年4月,相关部门分别为富平县洋阳柿饼专业合作社、陕西绿秦柿业合作有限公司、富平县华丽柿子专业合作社等6家企业挂牌,首批非遗就业工坊正式成立。这些企业依托省级非遗项目——柿饼、琼锅糖制作技艺,使特色产业成为群众致富创收的有效途径,助力乡村振兴。

“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旅游’‘非遗+网络’的融合运用,在非遗就业工坊建设上,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把富平非遗做大做强。”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富平县在全民阅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遗传承发展等方面加强多部门联动,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近两年来,策划、组织、举办各种大中小型群文活动600场以上,惠及基层群众近20万人次,服务触角深入各个角落,实现了富平县红色资源与优质民间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秦毅 赵明楠)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