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2683|回复: 4

黄廉捷‖石岐自行车厂的前世今生(见证中山70年/纪实4)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2-6-22 06: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山日报

栏目:文棚

石岐自行车厂的前世今生

一个时代的变迁,总有一个时代的见证物,自行车就是见证百姓生活变化的最好物件。自行车是20 世纪中后期最普及的交通工具,“凤凰”“永久”“飞鸽”等牌子在老年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当时中国也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而今,私家车普及,还有高铁、城轨、公交等多种出行方式可供选择。“共享经济”兴起,你想在街头骑走一辆自行车,只需扫个二维码。但在40 年前的中山,自行车是家庭生活中的奢侈品,如果当时你家拥有一辆自行车,那是件值得向朋友炫耀的事。在物资缺乏的年代,百姓当中流行一种“三转一响”的说法——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自行车排在第一位,可见自行车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

自行车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物,大家可能不知道,在20 世纪50年代,中山就有一家自行车厂——石岐自行车厂,除了生产零配件,也生产自行车。伴随着中山的经济发展,石岐自行车厂从诞生到长大,最后完成自己的使命,不断助推中山工业经济发展。

尘封的厂史,记录着自行车厂发展历程

2019 年7 月的一天,我在中山市档案馆找到了“石岐自行车厂厂史”。在厚厚的卷宗里,还有五金制品厂发展史、电工厂发展史、石岐饮料厂厂史等资料汇集在一起。由于是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年代感十足,纸张有些泛黄,我戴上手套,每翻一页都得小心翼翼。

保存在中山市档案馆的“石岐自行车厂厂史”记录

“我厂……由三个合作社合并起来的。当时这三个合作社,其中有两个是修理单车的,一个是生产单车零件的,这三个合作社只有五金一社设备比较好些,经济也稍微富裕。其他两个五金合作社则是人员复杂,加上管理不善,年年舌(引者注:应是“亏”)本,因而资金全无,特别是单车二社,不但全无资金,而且债项累累,连社员的工资都无法支付。同时设备也最差,只有车床一部、电焊机一部。当时,根据形势发展,本着‘大跃进’的要求,决定将三个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自行车厂,以生产珠江牌单车、三轮车、二轮手推车为主,各种单车零件为辅。”“1958 年4 月间,在上级党委指示和工业局的具体领导下,由各合作社的正付(引者注:应是“副”)主任……组成的筹备委员会,也随之成立,领导各社的生产和管理,同时派出梁标、缪结伟、黄卓荣、梅佳等人往上海、天津参观自行车的制造方面。……另外,石岐市委派出袁丽晖同志领导全面筹备。在28 号,经市委批准正式转为石岐自行车厂,由袁丽晖同志担任厂长。当时人员共108 人,科室管理人员共7 人。在设备方面,只有车床21 部,刨床一部,风气锤一部,所以除了车工之外,其他全部是手工操作。”

我在“石岐自行车厂厂史”手稿上见到,稿纸最上端的红色字所写的“地方国营石岐自行车厂”,地址是治安街24 号,电话是265。在市档案馆翻查“政区与聚落地名编”资料中,我找到了治安街的介绍:“在中区办事处西,西起于水关街,东接民生路北段。”通过查阅当年用电的记录,我还找到了南基路8 号、民族路191 号的相关资料。据被采访人介绍,最早时她就在南基路厂址上班。在1997 年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中山市志(上)》中,有一段有关自行车零件厂的记载。“该厂始建于1958 年4 月,初期产品有自行车飞轮、轴芯、波碗;至20 世纪60 年代末,主产飞轮,年产量13.96 万个,年产值60 多万元。1974 年被国家轻工业部纳为属下定点专业生产飞轮厂,其产品列为全国成车配套产品,生产有较快发展。

到70 年代末,年产飞轮150 多万个,产值500 多万元。1982 年产飞轮达287.57 万个,年产值940 万元,是历史上较好水平。之后三年受市场变化影响,飞轮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一度转产石油气炉具、用于家庭环境卫生的芬香机及香座、医疗用的按摩垫等业外产品。1986 年飞轮生产开始回升,基本达到20 世纪80 年代初的较好水平。1990 年该厂从业人员750 人,年产值1673 万元。”

后来,石岐自行车厂搬到了现在西区长洲一带继续生产。在《中山市志(上)》中可以见到,当时石岐自行车厂区域在石

岐西区。这是新开发的商业、旅游区,是城区高楼大厦林立的繁荣地带,区办事处驻富华道。“工商业兴旺,区内有市属石岐玻璃总厂、家用电器总厂、美味鲜食品厂、石岐自行车零件厂、柴油机厂、电器仪表厂等颇具规模的工厂……”

郑阿姨关于石岐自行车厂的记忆

由于办厂较早,现在要找到当年在厂里做事的老员工极不容易。经过多方打听,我终于找到一位曾经在石岐自行车厂工作的员工。2019 年的一天,笔者到青云街旧街中寻访这位曾经在石岐自行车厂工作的员工郑阿姨。在两层小楼里,我见到了郑阿姨。

郑阿姨名叫郑华,虽然头发花白,但耳聪目明,做起家务也利索,显得神采奕奕。她在家里带着一个四岁小孙女,不断为小孙女倒水、递玩具。

“我讲几个人的名字,看你是否记得,梁标、缪结伟、黄卓荣、梅佳。”我把厂史里找到的几个人名念给郑阿姨听。郑阿姨说:“记得,缪结伟、梅佳都有印象。梅佳是老职工了,如果能找到他们,就能了解厂里更多的事了。梅佳做过厂间主任,高个子。”

“你有当年在石岐自行车厂做事的物品吗?”郑阿姨不断回忆自己保存的东西,还上二楼翻箱倒柜地找,但一无所获。她走下来时,有些失望地告诉我,由于搬过家,好多物件都没有保留下来。最后,她找到了一本红色皮面的退休证。

她拿出自己的退休证,上面写着:原工作单位:石岐自行车零件厂;姓名:郑(小)华,1962 年1 月参加工作,工龄34 年,1996 年12 月退休。在退休证附页上,还见到:基本退休(职)金30%,204 元,按工龄加发补助费34%,206.58 元,每月退休(职)金合计410.58 元。这本退休证是1996 年11 月14 日所发,由于保存不当,退休证有些受潮,郑阿姨的黑白照片发霉褪色,变得模糊。这是郑阿姨箱子里保存的工作时唯一的纪念物。退休多年,她与以前的工友也没有什么联系。在小孙女出生前,她还与一个工友一起喝过茶,出外游玩。有了小孙女,她把时间都花在照顾小孙女身上,就没有和工友联系了,平时她都是待在家里,极少出门。

郑阿姨拿出她的退休证细细端详

郑阿姨当时在金工车间,这个车间主要从事金属加工工作。“我46 岁提前退休,退休时厂还没有关闭,厂址在长洲。”

“为何你叫郑小华,又叫郑华?”

“其实我叫郑华,但当时厂里有一个女工也叫郑华,同名同姓,也是车间的,我比她小。厂里领导就说,你比她小,就叫小华吧。在厂里我就改叫郑小华,我的身份证是写郑华,但厂里说好记,就叫了郑小华。”

郑阿姨笑着给我讲改名字的来历。

郑阿姨不断为我讲起在自行车厂工作的旧事。

“大概是1969 年,在南基路有两个车间,有金工,有钳工,有安装、磨光这些工种。当时厂很小很旧,人不是很多。后来,厂搬到了长洲马山,我们都是踩自行车上班,要踩一个小时才到厂里。”

“你的自行车是这家厂生产的吗?”

“不是,我当时买的是二手车,不记得是什么牌子了。”

据郑阿姨讲述,厂搬到长洲后,自己上班的路程就远了,还要过桥,她只好踩自行车去上班。“当时上班是‘三班倒’,路好远,七点上班,好早就起床了,先把儿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去上班。当时厂好旺,事情也多,我们做自行车的飞轮、外壳、轴芯,还有磨光,把一个成品给做完。”

郑阿姨说,厂刚搬到长洲时,生产形势最好,生产很多零件,速度也很快。

“当时有工资与奖金,一个月29 元。”

郑阿姨讲,石岐自行车厂搬到长洲后,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她们经常加班加点赶零件,飞轮也做得多。但从石岐自行车厂厂史可以了解到,石岐自行车厂起步发展时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据“石岐自行车厂厂史”记载:“转厂初期,组织是不健全的,只有统计员一人,供销员两人,财务人员两人而已。同时由于是合作社转来,因而工会也没有成立。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本厂的需要,现设立行政、供销、财务统计等机构管理企业。同时还成立工会和实行‘三参一改’,共同管理企业。另外,为了弥补技术力量薄弱和人手紧缺的问题,厂里大量培养技术骨干并招收学徒,使自行车厂迅速扩充到348 人。按生产的情况,分铸造、锻工、车工、钳工四个车间和喷漆、风电焊两个组来生产。”

退休多年,郑阿姨已记不清自行车厂的人与细节,但讲起自己的上班经历还是滔滔不绝。“当时要上夜班,12 点下班,踩车回家,岐江桥又关了,我们就得搭船艇过江。好多人争着上船过渡,一条船只能载10人左右,还有28 寸旧单车一起,在天字码头过渡。”有一次,大家都争着上船,有一个人不小心从船上掉到江里,好在没事。“当时从长洲回来,路不好走,一下雨,路上坑坑洼洼,像跳马一样,晚上还没有路灯。”

讲起夜里上班的事,郑阿姨还记得当年的苦与乐。讲起当年的经历,她显得开心。

石岐自行车厂的兴办,还得益于中山早年机械制造的基础。据了解,在20 世纪20 年代后期,中山水陆客货运输业开始发展,汽车、轮船数量相继增加,在工业生产中,一些简陋的机器如碾米机、压榨机等相继投入使用,机器修理业应运而生。1956 年2 月,石岐机械厂创立,这是本市第一家现代机械工业企业。

在石岐自行车厂档案中,还能见到该厂注重以带学徒形式促生产,“我们不单4 级技工以上带多个学徒,2 级技工也带数个学徒。并且,在一个月左右,均能独立操作,而成功地将一班改为三班。这样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另一方面,增加了雄厚的技术力量,为我厂生产打出了局面”。

我查找当时有关长洲的记录,“1986 年的工业产值196 万元,占工石岐自行车厂的前世今生 43农业总产值的34.4%,还有小学(烟洲学校)、卫生站、市属石岐五金厂、中山自行车零件厂……”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遍布中山街头。在城区上下班高峰期,甚至出现了自行车“洪流”。据1988 年的统计,每万人中拥有0.7 辆公共汽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绝大多数市民用自行车代步,因而每日上下班时马路拥堵。为改善百姓出行方式,20 世纪90 年代,中山开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扩大公共汽车营运范围,自行车“洪流”渐渐退潮。其他地区的情况基本与中山一致,自行车的发展高潮也一起消退。

郑阿姨把自己与石岐自行车厂有关的事都告诉了我,她在石岐自行车厂的这段工作经历,成为中山自行车零配件发展的最好见证。当年生产自行车飞轮的场景还在郑阿姨的记忆中:飞轮打磨时火星四射,叮当声时起时落……

岐江水长,烟洲雨悠,五桂巍巍,南海潮唱!

据了解,石岐自行车厂从1998 年起,走上了长达数年的转制之路,并于21 世纪初正式落下帷幕。石岐自行车厂也算是“阅尽世间沧桑,历经岁月洗礼”,与时代同步发展,完成产业更迭的使命。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6-22 06: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岐几时曾有过市的建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6-22 06: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自行车厂后来改制成中山输送带厂,到最后搬至沙岗附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6-22 06: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父母是在这间厂退休的。我毕业第一份工作在自行车厂安装车间安装单车飞轮。现在博达汇峰小区就是原来石岐自行车厂厂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6-22 06: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自行车厂生产是什么牌子.可惜在中山长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