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小米
来源:《意林原创版》2021年2月
生命像条河,能平稳流淌直至海洋,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若是中途遭遇拦截、跌宕,横生变故,提前看见了终点,有人力求延时,有人反其道而行,冲刺。
贺明就是后者。
1.87米的个子,50岁之前不怎么爱运动,爱弹吉他,爱唱邓丽君的歌,客串过服装模特,拿他妻子的话讲,属于“文艺范”。
2016年4月,被确诊肺癌晚期,医生给出的时间表,最多还能活三个月。
不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等死,被死神逼入墙角的他,悄悄拟定了一个绝地反击的计划——跑马拉松。
他背着医生和家人溜出医院,开始行走训练,从慢走到慢跑,在坚持系统治疗和运动中,三个月倏然而过,而自己不仅没死,还感受到生命力渐渐得以恢复。刚刚查出病时,他曾虚弱得像个孩子,连楼梯都走不上去。
马拉松,并非人人能跑。即使健康人也不能频繁参加。他的主治大夫是最初强烈反对的人之一:“他已骨转移了,身体状况很差,能完成马拉松,真是难以想象。”
他的妻子则一直怀有深深的恐惧,害怕他跑着跑着就倒下去。
有次跑马拉松,他身上竟然带着中心静脉置管。赛前他反复跟护士长说:“你把这个给我贴紧一点。”护士长知道原委后大惊失色。
自我训练了一年后,2017年10月,贺明瞒着身边所有人,完成了人生首个半程马拉松赛。妻子既担忧又生气,他告诉她,跑马拉松的时候,自己感觉不到疼了。妻子将信将疑,只有医生知道,他是带着怎样一种巨大的痛苦在奔跑。
“撞墙”,多么形象、可怕的感觉,那是马拉松选手因身体消耗过大,感觉再也挪不动一步,就像被一堵墙挡住了一样。
而贺明,伴随疼痛、呼吸困难甚至咯血,他的生命一直是在“撞墙”的状态下,奔跑,冲刺。一次又一次。
贺明每年跑30场,全国各地都去参加,两年多时间跑了61场,他的目标是跑完100场。
运动科学表明,普通人最合适的参赛频次为每年1~2次全程马拉松、2~3次半程马拉松,因为跑马拉松会遇到极限点,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恢复是不可取的。
但贺明不属于普通人啊,他的时间不够。
2020年1月5日,贺明57岁生日,在厦门跑完第61场马拉松。五个月后,他完成了最后的冲刺——头一昂,胸一挺,迈过了生命的终点线。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