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对于母婴零售店而言,最恐怖的是:偌大的卖场,销售寥寥无几。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在所有老板心中的刺痛在一天天加重,场子没人了。
来自行业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超过一半的门店日客流量不到20人,进店成交率普遍在10-30%,8成门店运营成本上升。
由于母婴店热度高,新入局者源源不断,门店客流数量持续下滑,坚持6年甚至10年以上的母婴店主数量明显减少,母婴零售竞争激烈造成的快速更新迭代的速度也可见一斑。加上消费者普遍接受网上购物,店内客流不断被新兴渠道分流。
从“人潮汹涌”到“门可罗雀”
母婴店没人了,该怪谁?
怪电商?那就冤枉它们了!目前的电商份额还没超过30%,80%以上的实体流量依然是重头。当前,无论天猫、京东、还是小米,都将线上转向了实体。阿里巴巴的线下零售布局迄今已经花费了超过700亿,可以看出电商巨头们也逐渐在抢夺线下零售市场。
到底问题出现在哪里?我们判断:
①“人”的变化:消费升级,直接带来消费认知和习惯的变化。母婴消费者希望买到更多的产品与服务,开始对传统的母婴店没感觉了;
②“场”的变化:之前购机场景比较单一、集中,店内通常只提供销售,并无娱乐场景。而现在,多品类的新零售融合店越来越多,线上、线下,甚至社交电商,都在侵蚀传统实体流量;
③“货”的变化:母婴产品不再是消费者沟通的唯一工具,基于孕婴品类衍生的边际产品越来越多。单纯靠“奶粉纸尿裤”支撑一个店,越来越难,例如消费者还渴望获得“孕婴知识”等新型服务产品。
越来越多的信息告诉我们,一句话:
可逛性,已成为吸引客流的核心
如何塑造门店可逛性,需要打破传统的经营思维模式。之前是经营产品,靠“价格”致胜,靠“地段”为王,服务都在喊,却极少在服务上精细化去做的。最终除了价格,还是价格。当不得不跟随潮流,做大众化,经营“产品”的时候,对客户运营及服务差异化,无形当中都忽略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那些弯道超车的头部母婴新零售业态,都有几个共性:
①重点经营客户数据。业绩好的新零售业态,都非常重视对于消费者售前、中、后的数据流,及资料的获取及互动。这种互动不是单纯的公众号、社群经营,而是指与消费者进行深层互动,激活他们的参与感。
②重点经营高价值客户。客户的消费力、对门店的忠诚度都不同,而那些高复购、高消费人群所带来的销售额往往是普通用户的几倍。聪明的母婴商家学会刻意围绕这部分人群的痛点与需求,进行设计、打造、营销。
③品类多元化拓展。好的门店,早已经在品类设计上不再局限于单一品类,而是围绕主打品类进行衍生产品的开发。比如,卖奶粉纸尿裤的同时,还会提供孕期护理、产妇护理、幼儿早教等产品。
基于以上现状及趋势,母婴店新零售升级调整,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优化:
一、重新定义(设计)商品
传统的奶粉纸尿裤已经不再是唯一品类,有可能被定义为“引流”工具,这样就可能跳出与隔壁老王的恶性价格战旋涡。举个栗子,贝莱优品,甄选来自德国、日本、荷兰、法国等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质产品,涵盖母婴、彩妆、护肤、日用品、食品等近百种品类。品类与服务几乎覆盖了母婴消费者日常所需的各种品类。同时提供APP线上商城,导购可与消费者24小时互动,提供额外的服务与销售一引导。
所以,门店的商品,必须重新设计定位,尽可能围绕消费者需求,尽可能地去创造闭环。
二、场景重新升级
从顾客进店开始,任何一个场景细节,都可能影响到顾客驻留时间,从而影响门店销售额。顾客一旦感觉不爽,以后就有可能再也不来了!
好的环境,会增加如何驻留时间,更长的驻留意味着更多的消费。传统的母婴店,无论从装修风格上,还是从产品表达上,都需要改造了。例如增加产妇瑜伽、产后修复健身、幼儿游乐园等设施。
三、销售方式的变革
之前,顾客一进门,营业员一窝蜂涌上去,问:“办啥业务?买啥奶粉?......”,恨不得直接将顾客摁倒,放血,这种方式其实已经落伍了,还极易引起顾客反感。
消费者越来越有主见(信息量足够大),我们需要给他们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在适当的时候出现,给与贴心的服务,足够了。
同时还可以接入移动商城、发展微商等多种销售方式,降低触客成本,促进销售。
当然,母婴商家的“母婴新零售”转型,是个复杂的系统。虽然复杂,但都是有逻辑的,想要做,必须老板的理念先行,其次商业模式的设计,最后才是员工执行。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