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220|回复: 0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分享明代刘基所作的寓言故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3-2-1 06: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刘基是元明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其诗文理论力主讽喻之说,提倡理、气并重,重视时代风格。刘基为晚明讽刺小品的勃兴也起了先导作用,重视文学之于社会的能动作用,其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对于扫荡元季文坛纤弱之风,为明初新一代文风之振起,在理论上起了开道的作用。刘基的寓言文学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还阐明了他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观点,还表现了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伯温行书《春兴诗卷》

晋灵公好狗

明王朝开国名臣刘基(刘伯温)著有一部寓言小品集《郁离子》,文风犀利遒劲,于诙谐幽默中针砭时弊,颇见胆识与功力,史家誉其“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郁离子》中有一篇《晋灵公好狗》,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晋灵公“好狗”的故事。
作品原文:
晋灵公好狗,筑狗圈于曲沃,衣之绣。嬖人屠岸贾因公之好也,则夸狗以悦公,公益尚狗。
晋灵公好玩狗,在曲沃专门修筑了狗圈,给它穿上绣花衣。颇受晋灵公宠爱的人屠岸贾因为看晋灵公喜欢狗,就用夸赞狗来博取灵公的欢心,灵公更加重视狗了。
一夕,狐入于绛宫,惊襄夫人,襄夫人怒,公使狗搏狐,弗胜。屠岸贾命虞人取他狐以献,曰:“狗实获狐。”公大喜,食狗以大夫之俎,下令国人曰:“有犯吾狗者刖之。”于是国人皆畏狗。
一天夜晚,狐狸进了绛宫,惊动了襄夫人,襄夫人非常生气, 灵公让狗去同狐狸搏斗,狗没获胜。屠岸贾命令虞人(看山林的)把捕获的另外一只狐狸拿来献给灵公 说:“狗确实捕获到了狐狸。”晋灵公高兴极了,把给大夫们吃的肉食拿来喂狗,下令对国人说:“如有谁触犯了我的狗,就砍掉他的脚。”
狗入市取羊、豕以食,饱则曳以归屠岸贾 氏,屠岸贾大获。大夫有欲言事者,不因屠岸贾,则狗群噬之。赵宣子将谏,狗逆而拒诸门,弗克入。
于是国人都害怕狗。狗 进入市集夺取羊、猪而吃,吃饱了就拖着回来,送到屠岸贾的家里,屠岸贾由此获大利。大夫中有要说某件事的,不顺着屠岸贾说,那么狗就群起咬他。赵宣子将要 进谏,狗迎上去阻止并把他拒之门外,不能进入。
他日,狗入苑食公羊,屠岸贾欺曰: “赵盾之狗也。”公怒使 杀赵盾,国人救之,宣子出奔秦。赵穿因众怒攻屠岸贾,杀之, 遂弑灵公于桃园。狗散走国中,国人悉擒而烹之。君子曰:“甚矣,屠岸贾之为小人也,绳狗以蛊君,卒亡其身以及其君,宠安足恃哉!
过了几天,狗闯进御苑吃了灵公的羊,屠岸贾欺骗灵公说:“这是赵盾的狗偷吃的。”晋灵公发怒派人杀赵盾,国人救了他,宣子逃往秦国。赵穿趁大家怒恨、指责屠岸贾,便杀了他,接着又在桃园杀了晋灵公。晋灵公的狗在国内四处逃散,国人把它们全部捕获并煮了。君子说:“太坏了,屠岸贾真是小人啊, 他别有用心地称誉狗来蛊惑君心,最终丧命并祸及君王,凭荣宠怎么可靠呢!
人之言曰:‘蠹虫食木,木尽则虫死’, 其如晋灵公之狗矣。”
刘基评论说:人们常说这样的话:‘蠹虫食木,木尽则虫死。’那就如同晋灵公的狗的下场一样啊。”
刘伯温行书《春兴诗卷》

乞猫

本文是一则寓哲理于叙事的寓言故事。(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捕鼠》)主要讲人们在生活中为达到某一目的,常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是要权衡得失利弊,正确判断。赵人为了消除鼠患而引进了猫,可惜这猫除了有善捕鼠的优点之外,还有善于捕鸡的特点,结果是“鼠尽而鸡亦尽”。不过,这个赵人比他的儿子会算账,宁愿“弗食鸡”,也没按他儿子的意思,把猫赶走而受饥寒。
作品原文: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hé)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yuán)(yōng),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讨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卖柑者言

《卖柑者言》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刘基所写的一篇政治寓言。
这篇文章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以形象、贴切的比喻,揭示了当时盗贼蜂起,官吏贪污,法制败坏,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有力地讽刺了那些冠冕堂皇、声威显赫的达官贵人们本质上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欺世盗名的人物,从而有利抨击了元末统治者及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还有社会当下的黑暗,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感。
作品原文: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y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jià,同“价”)十倍,人争鬻(yù)之。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贮藏柑橘,经历一整年也不溃烂,拿出它们的时候还是光彩鲜明的样子,玉石一样的质地,金灿灿的颜色。放到市场上,卖(比别人的高出)十倍的价钱。人们争相购买他的柑橘。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xù)。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biān)豆,奉祭(jì)(sì),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gǔ)也?甚矣哉,为欺也!”
我买到了其中的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败的棉絮。我很奇怪,问他说:“你卖柑子给人家,是打算让人家放在笾豆之中供祭祀用呢,还是拿去待嘉宾用呢?或者只不过用这种漂亮的外观去迷惑笨拙、盲目的人上当呢?这样欺骗人的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sì,同“饲”)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卖柑橘的人笑着说:“我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依赖这个用来养活自己。我卖它,别人买它,不曾有人说过什么的,却唯独不能满足您吗?世上做欺骗的事的人不少,难道仅仅只有我一个吗?您还没有好好考虑这个问题。
今夫佩虎符、坐皋(gāo)(pí)者,洸(guāng)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 峨大冠、 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dù)而不知理,坐糜(mí,通“靡”)(lǐn)(sù)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lǐ)而饫(yù)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hè)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那些佩戴虎形兵符、坐在虎皮上的人,威武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将才,他们果真能拥有孙武、吴起的谋略吗?那些戴着高帽子,拖着长长带子的人,气宇轩昂的坐在朝堂之上,他们果真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业绩吗?盗贼四起却不懂得抵御,百姓困苦却不懂得救助,官吏狡诈却不懂得禁止,法度败坏却不懂得治理,奢靡的浪费粮食却不懂得羞耻。看看那些坐在高堂上,骑着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哪一个不是威风凛凛、令人敬畏、显赫的值得人们效仿?可是无论到哪里,又有谁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内心破败得像破棉絮呢?你看不到这些现象,却只看到我的柑橘!”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jī)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我默默地没有话用来回答。回来思考这卖柑人的话,觉得他像是像东方朔那样诙谐多讽、机智善辩的人。难道他是对世间邪恶现象激愤痛恨之人吗?因而假托柑橘用来讽刺吗?
楚人养狙

《楚人养狙》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刘基创作的一篇寓言。这篇寓言讲述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迟早要遭到反抗并必然灭亡的道理。全文语言简练古朴,与主题相映生辉,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
楚有养狙(jū)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fù)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chuí)焉。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如果猕猴不给狙公,狙公就生气地鞭打它们。猴子们都害怕,却不敢违背。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wù,同“悟”)
有一天,有只小猴问众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的吗?”众猴说:“不对,(果实)是天生的。”又问:“没有狙公的同意(我们)就不能去采吗?”众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差使呢?”话还没有说完,猴子们全醒悟了。
其夕,相与俟(sì)狙公之寝,破栅(zhà)毁柙(xiá),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něi)而死。
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狙公)存放的粮食,舍弃狙公,不再回来。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kuí)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郁离子(即刘基隐退青田山时自取的笔名)说:“世上那种凭借权术奴役人民却没有法度的人,不就像狙公吗?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献琴》是刘基《郁离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考究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文末“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的感叹是值得人们深思熟虑的的,其寓意至今还能给人以启迪与警戒。
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作品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zhuó)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代的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zhuàn)工,作古窾(kuǎn)焉。匣(xiá)而埋诸土,期(jī)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同“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dàng)之山,不知其所终。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救虎

这篇文章选自刘基所作《郁离子》卷上。这则故事通过一位僧人不分青红皂白从水中救虎而几遭虎食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不分是非、对敌人也讲仁慈的人。这与东郭先生救狼同一性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品原文:
苍筤(piāo)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
在苍筤山山脚,溪水汇合在一起流入大江。有求道的人居住在上面侍奉佛陀,非常虔诚。
一夕,山水大出,漂(piāo)室庐,塞(sāi)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suō)笠,立水浒(hǔ),督善水者绳以俟,见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者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到蒙蒙然坐而舐(shì)其毛,比及岸,则瞠(chēng)目视道士,跃而攫(jué)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一天傍晚,山上发了洪水,水上漂着房屋,水充满了整个山溪,顺着溪水向下流去。人们骑着树木登上屋顶,大声求救人的声音接连不断。(有一个)道士准备了一艘大船,亲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水边,督促善于游泳的人(拿着)绳索等候在岸边。(如果)有人漂下来,便立即投去木头、绳索,把他拉上岸。所以救活的人很多。第二天清早,有一只野兽被冲来,躯体淹没在波涛中,把头伸出水面左右盼望,好像在向人求救的样子。道士说:“这也是有生命的东西,一定要赶快救它!”驾船的人听从他的话去救。用木头把它拉上船,原来是一只老虎。开始时,它有点迷迷糊糊,坐着舔身上的毛。等船一到岸,它就瞪着眼睛看着道士,跳上去把道士抓倒在地。乘船的人一齐涌上去救,道士虽然没有被咬死,却受了重伤。
司马季主论卜

元代末年,刘基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因受排挤,辞官归隐,写了一部寓言体散文《郁离子》。作者善于通过文中的艺术形象,对元末的暴政和世风进行批判。这篇《司马季主论卜》节选自《郁离子·天道篇》。这是一篇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文章,是讲“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唐诗),实际讲的是元代末年的种种腐败都是从前胡作非为恶性发展的结果。
本文采用对话的形式,借汉初东陵侯被废黜而思复用,向司马季主问卜一事发表议论,极写物极必反、因果循环,提出“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借天道及鬼神之事怀疑和否定天道鬼神,寓意深刻。在现代看来,这篇对话也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一声警钟。
作品原文:
东陵(líng)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
东陵侯被废弃以后,往司马季主那儿去占卜。
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zhé)者思启,久懑(mèn)者思嚏(tì)。吾闻之蓄极则泄,閟(bì)极则达。热极则风,壅(yōng)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
季主说:“您要占卜什么事呢?”东陵侯说:“躺卧时间长了就想起来,闭门独居久了就想出去,胸中积闷久了就想打喷嚏。我听说:积聚过多就要宣泄,烦郁之极就要开畅,闷热太甚就会起风,堵塞过分就会流通。有一冬就有一春,没有只屈而不伸的;有一起就有一伏,没有只去不来的。我私下有所怀疑,希望得到你的指教。”季主说:“既然这样,那么您已经明白了,又何必要占卜呢?”东陵侯说:“我未能深入理解其中的高深微妙,希望先生能指点究竟。”
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shī),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颓(tuí)(yuán),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榛(zhēn)断梗,昔日之琼蕤(ruí)玉树也;露蛬(qióng,同“蛩”)风蝉,昔日之凤笙(shēng)龙笛也;鬼燐(lín)萤火,昔日之金釭(gāng)华烛也;秋荼(tú)春荠(jì),昔日之象白驼峰也;丹枫白荻(dí),昔日之蜀锦齐纨(wán)也。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tuān)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季主于是说道:“唉!天道和什么人亲?只和有德的人亲。鬼神怎么会灵?靠着人相信才灵。蓍草不过是枯草,龟甲不过是枯骨,都是物。人比物灵敏聪明,为什么不听从自己,却听命于物呢?而且,您为什么不想一下过去呢?有过去就必然有今天。所以,现在的碎瓦坏墙,就是过去的歌楼舞馆;现在的荒棘断梗,就是过去的琼花玉树;现在在风露中哀鸣的蟋蟀和蝉,就是过去的凤笙龙笛;现在的鬼火萤光,就是过去的金灯华烛;现在秋天的苦菜,春天的荠菜,就是过去的象脂驼峰;现在红的枫叶,白的荻草,就是过去的蜀产美锦,齐制细绢。过去没有的现在有了,不算过分;过去有过的现在没有了,也不能算不足。所以从白昼到黑夜,盛开的花朵凋谢了;从秋天到春天,凋萎的植物又发出新芽。激流旋湍下面,必定有深潭;高峻的山丘下面,必定有深谷。这些道理您也已经知道了,何必还要占卜呢?”
九头鸟

明代刘基刘伯温)所著《郁离子》书中有《九头鸟》寓言一文,寓意在“一头得食,八头争食”,点明了不顾全大局,不识大体,自相争头,自相残杀之辈,是绝对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作品原文:
孽摇之虚有鸟焉,一身而九头,得食则八头皆争,呀然而相衔,洒血飞毛,食不得入咽,而九头皆伤。海凫观而笑之曰:“而胡不思九口之食同归于一腹乎,而奚其争也?”
孽摇山上有一种鸟,一个身子却长了九个头,一个头得到食物后,那八个头就都去争着吃,呀呀叫着就相互争着衔啄,洒血飞毛,即使吃到嘴里也不能咽下去,而九个头都受了伤。海鸭看见了,就笑话它说:“你怎么不想一想,九个嘴吃下的食物还不是都归到一个肚子里去了么,为什么还这样拼命地争呢?”
蹶叔三悔

《蹶叔三悔》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刘基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出自《郁离子·虞孚》。其中包含龟阴种田、汶上经商和航海东行三件事情,表现“蹶叔”顽固不化刚愎自用、悔而不改的性格。文章寓义为做事情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不要一意孤行;要善于汲取教训,及时改正错误。
作品原文:
蹶叔好自信而喜违人言。
蹶叔很自信,喜欢和别人唱反调。
田于龟阴,取其原为稻,而隰为粱。其友谓之曰:“粱喜亢,稻喜湿,而子反之,失其性矣,其何以能获?”弗听。积十稔而仓无储。乃视于其友之田,莫不如所言以获。乃拜曰:予知悔矣。”
开始他在龟阴种田,在地势高的平地种稻子,低湿的洼地种高粱。他的朋友劝告他说:“高粱喜欢干燥,稻子喜欢低湿,而您却弄颠倒了,不合乎它们的习性,怎么会有好收成呢?”他不听朋友的劝告,一直这样种了十个年头,搞得粮仓里一点储存也没有。他这才到他的朋友的田地里去察看那些田地,没有不像这位朋友说的那样得到好收成的。于是,他怀着歉意向朋友作揖说:“我知道悔改了!”
既而商于汶上,必相货之急于时考趋之,无所往而不与人争。比得,而趋者毕至,辄不获市。其友又谓之曰:“善贾者收入所不争,时来利必倍,此白圭之所以富也。”弗听。又十年而大困,复思其言而拜曰:“予今而后不敢不悔矣。”
不久,蹶叔到汶上经商,他总是看到哪种货物最畅销,就赶着去抢购,没有哪一处是不和别人竞争的。等到他把货物抢购到手,经销这种货物的商人也都赶来了,因而总是卖不出去。他的朋友又告诉他:“会做买卖的人,收购人家所不争购的货物,等待时机再卖,就会获得成倍的利润,这就是白圭致富的方法。”蹶叔不听他朋友的话,一直这样经商十年,搞得非常穷困,这才想起他朋友的话。于是他又怀着歉意向朋友作揖说:“我从此以后,不敢不悔改了。”
他日以舶入于海,要其友与偕,则泛滥而东,临于巨渊。其友曰:“是归墟也,往且不可复。”又弗听,则入于大壑之中,九年得化鲲之涛嘘之以还。比还而发尽白,形如枯腊,人无识之者,乃再拜稽首以谢其友,仰天而矢之曰:“予所弗悔者,有如日。”其友笑曰:“悔则悔矣,夫何及乎!”人谓蹶叔三悔以没齿,不如不悔之无忧也。
后来,他乘大船去航海,邀请他的朋友一起去。他的船航海东行,到了深海的边沿。他的朋友对他说:“这就是归墟呀!进去以后,就回不来了。”他又不听,船开进了深海的大坑里,在那里面呆了九年,遇到鲲变为鹏激起的巨大波涛,才把船冲了回来。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头发全白了,身体像干肉一样瘦,没有谁能够认出他来。于是他向朋友拜了两拜,叩头道歉,仰望天空发誓说:“我要是再不悔改,有太阳作证!”他的朋友笑着说:“你悔改倒是悔改了,只是来不及了!”人们说:“蹶叔悔过三次而终其一生,还不如不像他那样悔改,忧患还少一些。”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