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3887|回复: 0

[原创] 《汉江》 关于汉江文化的散文。请各位大家多多指教。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1-20 21: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    江
我生于汉江最大的支流----丹江河边,求学于汉江汇入长江处----武汉,又工作于汉江中游的城市--十堰。可以说,目前为止,我的生命足迹全部与汉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也必将继续延续这种血肉相连般的联系。所以,我也总是想好好写写她。写写她的纵横古今,泽被千里、写写她的温顺平和,不失风度、写写她的纵天长啸,桀骜不驯、更写写她的宽容博大,俯仰生姿。
北越秦岭上中原
西翻褒斜进巴蜀
南渡洞庭入云贵
东经长江汇大海
何种地域经得住如此豪迈沸腾的描述,何样山川当得起如此雄伟霸气的书写。遍观华夏疆域,唯有汉江流域经得住当得起。不信,我们就慢慢梳理。
如果说秦岭是中国文化上的南北分界线,无疑,长江就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而起于秦岭汇入长江的汉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沟通南北的最恰当最合适的联络者。也正是因为她的联络,才让南北不再那么壁垒分明,风俗迥异。我们追根溯源,就从她的源头说起吧。
汉中!汉江发源于汉中。而汉中,正是汉朝的缔造者--刘邦的发迹地。
看,多么巧合,汉中、汉江、汉朝,三汉同源。那就说说西汉吧!
秦亡之后,西楚霸王项羽在咸阳大封诸侯,刘邦因首入咸阳而受封汉王,封地汉中。可是,他没有因封王而喜悦。不管是因为“大丈夫当如是”的个人野心,还是因为依旧记得纷乱的战火对生灵的屠戮,在其他诸侯琴瑟歌舞、珍馐满案时,他和他的部属示外以弱以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终于历经奋战,韩信将兵困霸王于垓下,张良使计陷项羽于绝境。于是,惶惶强汉挺拔而起,成为中国了历史上第一个由出身于社会底层的集团建立的统一王朝。正因如此,他们明白广大百姓真正渴望的日子就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只要朝廷不乱折腾,这些纯朴勤劳的人民自己就会把日子过的有滋有味。
休养生息,萧规曹随,文景之治就出现了。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治之世。“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震烁古今,使人热血而安心。这句话是宣言,是态度,是包容,是责任。不犯我者,我们共享和平,同铸繁荣。犯我者,必斧钺加身,决不轻饶。这是对大汉子民的责任,不管你走到哪里,那惶惶大汉,就屹立在你身后,为你遮风挡雨,使你如沐春风,让你挺直脊梁,昂首前行。这就是大治之世该有的气象。国家,永远是国民的坚强后盾。国大民骄是也。“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顺理成章的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铸在了民族魂里。
我想,当刘邦在汉江上游的汉中建立起他的煌煌西汉时,他一定想不到,当他的王朝濒临灭亡的边缘时,在汉江下游的舂陵(今枣阳),他的后代刘秀带领着云台28将,打败众多的争夺者,成功地继承了他的衣钵,延续着他的王朝。东汉由此建立,这个王朝的政策更是西汉王朝的传承和强化。
作为继承者,怎么能不建立一点堪与祖辈相仿的功业呢!!
于是,《汉书》与《史记》交相辉映,至今依旧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班超也循着卫青霍去病的足迹,带着封狼居胥的梦想,领着36人纵横西域,灭国无数,建立起西域都户府,彰显着汉王朝的威仪。也让汉民族的统治和文化扎根天山南北,葱岭上下。给冰天雪地白雪皑皑的西北带去文明的春风,制度的温暖。
跟西汉的张骞相比,东汉的班超也可以更有底气的告诉后人:我们同样让中华文明的种子传播的更广更远。
如果说张骞让古代中国第一次行走到更远的地方,那么班超却给了后来的张骞班超们建立起一个更坚固更牢靠的起点,好让他们走的更远更广。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个人封侯扬名的功业,也彰显着祖先们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更是把矢志不渝不畏艰险的开创精神灌注到形成不久的汉民族的血液筋骨里,以便于后来者继续去创建远超前辈的千秋功业。
有奇男子了,岂能少了奇女子。班昭的豪迈绝对超越了卓文君的深情,干脆干起了以前只属于男人们的文字事业,接过父兄未尽的事业,续写《汉书》。而《汉书》也是厚重的二十五史中唯一一部由女性参与编写的正式史书,而且后来者至今无法超越。班昭也许将因此与国同休,留名万世。
源头有了西汉,下游有了东汉,那么中游呢?哦,有,真的有,有蜀汉,有刘备。作为刘秀后代的刘备正是在汉江中游的襄阳地区,开始了他为祖宗基业的存续而奔走奋斗的华彩篇章。也是多亏了同样出身于汉中中游古隆中的诸葛亮的辅佐,他才一步一步地以三人为班底最终成就了个人功业,延续了祖宗基业。关于诸葛亮我们就不多说,说说另外一个刘备事业前期的一个重要人物----庞统。有一次到襄阳办事,看到公交车上有一个庞公祠,就问了旁边的的士司机。这才知道,原来庞统跟诸葛亮是同一个师傅(水镜先生司马徽)的,他的死就是诸葛亮做的一个局,专门要坏他性命,免得他功劳太大取代自己。甚至有说他和徐庶也是同门,连司马懿也水镜先生的侄子!如果真要是这样,抛开个人喜好不说,这襄阳,可真是卧虎藏龙之地啊!那他们的师傅司马徽岂不是又是一个鬼谷子式的近似妖孽一般的神人了!这样说来,所谓三国,不就是司马徽下的一局棋了。
刘备的基业最终在蜀地开创,同是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有孔明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还有关羽千里送嫂,誓守荆州的千古忠义。
想想,汉江可真调皮,她以一江似乎无知无觉的江水,勾连着西汉东汉蜀汉的所有历史。汉江也真博大,她不仅有刘邦们的汹涌奔放,豪气冲天,也有着司马迁们的深沉隽永,汪洋恣肆。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刘邦们的故事,也更乐于倾听司马迁们的传说。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汉江本身就熔铸着两种神貌:刘邦们的澎湃豪情与司马迁们的浪漫诗情。个人功业可以慢慢的如流水般逝去,可是记载着他们功业的文字,却衍化成精神财富,慢慢注入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机体,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汉朝,正是有了汉江的联络,才变得如此清晰,如此立体,才会如此的含情脉脉,意义悠长。他们同名为“汉”,也一起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民族-------汉族。
汉族,从这里开始正式的站立起伟岸的身躯,奔跑在世界的东方,挟风带雨,伴光随霞,一路风驰电掣,激扬江河,永不停歇。
汉朝刘邦们的功业总是过于沉重,太多杀伐,太多血腥,司马迁们的几缕芬芳馥郁的清风也吹不散那浓重到令人不适的气味。那么,我们不妨转一个身,把他们挡在身后,四野看看,除了沉重,难道就没有清新雅致,沁人心脾吗?
有,绝对有,怎么可能没有,她可是汉江。包罗万象,丰富多姿的汉江!
极目望去,那山边河畔柳树下,不正行走着一个白发苍苍却步履健硕的老者吗?
他看到路边的一对男女,在三月春风的桃花里,已相距好远,还四目相望,那眼神,都粘到了一起,一时间,波光流转,春意盎然,那笑颜,让桃花更艳,使春风更暖。
于是,老者停下,沉思,然后,拿起刻刀,竹屑飘撒,随风飞舞。
他看到粉艳的桃花在欢快地装点春天的衣衫,空气中都弥漫着浓郁的春色。于是,他停下来。
他听到树林中小鸟欢快悦耳的鸣叫,樵夫充满力量的呼号和丁丁的伐木声。于是,他停下来。
他看到丰收的喜悦挂在农人布满沟壑的脸上,也看到粮食堆里肥硕的老鼠。于是,他停下来。
他看到曾经屹立如山如今坍塌如泥的城池,也看到曾近锋利如今锈迹斑斑中隐约能看到血色的刀剑。于是,他停下来。
他听到春雷阵阵,感受夏雨淋淋,他看到秋叶纷纷,感受冬雪茫茫........................
他行走,他倾听,他深思,他感悟。
于是,《诗经》,中国文学的鼻祖,就在老人的走走停停中驾着五彩祥云华丽恢宏地诞生了。可以说,《诗经》启迪了中国文学,让文字第一次有了超越文字本身的意义,也让文学这个美丽的女子,婀娜多姿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装点着多彩迷离的梦境。
老人叫尹吉甫,河名沧浪,山在房陵,或属神农架山系。
老人的梦中,一定也出现过这样的景象:一位人首蛇身的艳丽女子,双手托举着五彩神石,衣袂飘飘,疾速向天空中的漏洞飞去。她要补天。补全因共工撞断不周山而出现裂痕的天穹。她要以此来拯救她刚刚创造的天地间独一无二的鲜活的生命体----人类。那怕烈火焚身,精疲力尽也要补好天穹。天地间苍茫茫空荡荡太寂寞,有了人类才热闹,才精彩。
至今,竹山县城对面的山顶上,女娲依旧举石向天。
还可能有这样的梦:他曾经在河边柳树下见到过的那一双男女相爱了,还有了可爱的孩子。他们男耕女织,儿女绕膝,日出而作日暮而息,日子简单又快乐。突然,他的岳母出现了,情势如七月流火,急转直下。他笑颜如花的妻子此刻泪流满面,声嘶力竭的呼唤却依旧被强行带走,留下惊愕无措的男子和身边瞪着清澈明亮眸子的孩子。怎么可以这样?他牵着自己的牛,抱着孩子,舍命的追去........可在他面前,却横亘着一条无法逾越的河流,是他那神通广大的岳母随手用发簪划出的。从此,只能隔空相望,明月寄情。
这条河,叫银河,也叫堵河,注入汉江。入口处,江中有一小岛曰韩江洲,相传为韩信逃亡路上埋母之地,至今岛上仍有韩姓居民。每年端午节的龙舟赛,也在此地举行............
老人的笔和梦,为我们铺排了太多的精妙绝伦和瑰丽梦幻,延续千年地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启发着整个民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移山填海般的创造力。
就在这汉江河畔,我们可敬的祖先们,走走停停,捏捏刻刻,飘飘飞飞地创造着我们的文明,丰满着我们的梦境。
任何文明的初生,都是最艰难最脆弱的。祖先们筚路蓝缕的艰难求活,却无意中给予了这个文明传承千年的坚固构架。他们也许根本就不会想到,正是他们一点一滴的跋涉探索,才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后代们,逐渐离开了险象环生的洞穴森林,住进了不惧风雨雷电的屋舍;脱下了粗糙的兽皮树叶,穿上了温暖舒适的丝绵衣物;扔掉了血迹淋漓的生肉,吃上了醇香美味的熟食;抛弃了咿呀啊哦的混乱表达,习惯了清晰明白的文字纪录。
祖先们播下文明的种子,后辈们自然会浇水施肥,捉虫修枝,让种子变化为参天大树,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再让硕果跟随后辈开拓者的脚步撒播向更远更广的地方。
让文明的大树变成一片片郁郁苍苍遮天蔽日的茫茫森林。
走出去的后辈开拓者们也成为一个一个地方的祖先。
在这片以汉江为筋脉的茫茫森林中,秦岭无疑是最早长成的。
不知是山随水走,还是水随山流,山与水从来都是纠葛在一起的。在我看来,山为水之母,水为山之脉,山水相依,不离不弃,宛如母子。
而秦岭与汉江,就是一对这样的母子。母亲屹立在原地,看着儿子由一脉涓涓细流,逐渐兼收并蓄,急速吸取营养,经过自己身畔,继续奋力向前,变成一条泱泱大河,日夜奔流,在极目的尽头,涌向更广阔的世界。
儿子走远了,母亲回望孩子最初生长玩耍的地方。
北方,有一座大城,叫长安。
关于他,稍有学识的人都明白他所代表的厚重历史人文,由这四个字就可见一斑:周秦汉唐。我甚至觉得,现在西安就应该改回长安的名字,就像一个迷失太久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总要认祖归宗,恢复原有姓名,重现祖辈风采。
我们就说说与秦岭汉江长安关系最繁杂纠缠的唐吧!只从漫长热血激昂深沉的画卷中截取一小段看看。
残阳斜照,似沙漠般的黄,如长安城里面的局势。他执意从朱雀门出来,沿路走过十八个坊,然后从明德门出城。他知道,这一路上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看着他,看着他从帝国都城的中轴线上,一步步走向荒僻的南方。
城门外,几辆车影向东拉的很长,一个神态自若的中年人,回望着吱吱呀呀轰轰隆隆关上的城门,长长地舒一口气:轻松多了!从此,他以前的生活被截断,城门里的繁华世界与自己无关,宫里的那位圣人,安稳地坐在父皇曾经坐过的位子上,威风凛凛的掌控天下,提举河山。想起她,他没有感觉到一点该有的母爱的温暖,甚至激灵灵的打了个寒颤,心中一凛然,转头吩咐一声,鞭子清脆的一响,车速加快,紧紧的拥着妻子,抱着儿女,头也不回地向南方疾驰。视线被秦岭阻挡,他明白,从此以后,秦岭将帮他阻隔着来自这座大城的明枪暗箭。
秦岭以南,汉江河畔,《史记》里描述的“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的地方,将接纳他这个来自北方大城的失败者。他将在这里,在黑暗中,舔干净自己的伤口,温暖好自己的机体,思念着那座大城里的母亲。他祈盼着,也坚信,有一天,他将回去, 不再让妻子儿女颠沛流离,时刻担忧死亡的来临。他看向南方的目光更加的坚定。
中年人叫李显,他去的地方叫房陵,他母亲叫武则天,也叫武瞾。他从汉江头,越过秦岭,去到汉江中。后来,他沿原路返回,回到那座大城,成为主人,君临天下。他失意时,汉江接纳了他,秦岭保护了他。于是,现在的房陵(今名房县),有一个唐城。他和他的王朝已经远去,但,朴实无华的房陵人,依旧没有忘记他。
关于李显,人们不会太了解。人们了解的是他的母亲武瞾,他的侄子唐明皇,就像他父亲一样,人们也只是熟悉他的父亲叫李世民,他的妻子叫武则天。他们父子的境遇是如此的相像。人们几乎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我却说他们绝不平庸。无赫赫之名,不代表无赫赫之功。
因为,历史中经常被人们记起的,绝对不是好时代。不被人们谈起记忆,就意味着没有风起云涌,没有战乱征伐,就意味着平平静静安安宁宁。就可以在一天的劳作后训训儿女,疼疼妻子,喝一口酸梅汤,坐在树下跟邻居聊聊庄稼的长势,舒爽的看夕阳,满足的沉沉睡去。这样的时代,才是真正的好时代。
不信,你可以回忆一下能被自己记住的人物和时代!
或许,他在房陵时,曾行舟于沧浪江里,吟诵着《诗经》,长啸着《天问》,经过韩信埋母的地方,去到汉江北岸的郧阳,凭吊自己的亲叔父魏王李泰。他在墓前说过什么,我们当然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
历朝历代,在权力争夺中的失败者,总不会有好的结局。最好的可能就是褪去光环,回归田园,郁结而死。也有少数的失败者,他们会被流放千里,远离权势。他们会在某一个地方蛰伏蓄积,最后东山再起,呼风唤雨,吞吐河岳,操控天下。
当李显过汉江越秦岭再次走进那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时,或许他的心里并没有夙愿得偿的兴奋喜悦,在午夜梦回时,他可能依旧惦念着汉江河畔看似幽闭实则安闲的岁月。可是他不该放任妻女姐妹儿子岳父把大好的江山祸害的乌烟瘴气。他可能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好哥哥好女婿,但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
我们不明白李显在去房陵前后为什么判若两人,但我们清楚一定是汉江河畔的岁月深深地影响着他,或许就因为在沧浪江里吟诵了太多屈原的诗篇,在韩家洲上想起了太多韩信的故事,在魏王李泰的墓前诉说了太多心情,在丹江口听说了丹朱被贬至此的往事,也有可能是看着了在荒野中经风历雨万载千年的陨石,更有可能是一直担忧着自己妻子儿女的生命.........
这些问题,谁又能知道答案?那就只有交给汉江了!是他孕育的,就让他去解答吧!就像屈原的《天问》一样,既然问天,就让天答吧!本也就不指望有答案。
(关于李显,还有一个有趣的历史事实,是世界历史上任何帝王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他绝对是与“皇帝”这个职业纠葛最深最复杂的一个皇帝。他自己两度为帝,他父亲是唐中宗李治,母亲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他弟弟是唐睿宗李旦,他儿子是唐殇帝李重茂,他侄子是唐玄宗李隆基,甚至,他的妻子(韦后)女儿妹妹(太平公主)妃子(上官婉儿)都想当皇帝。“皇帝”,不管是作为职业还是人,似乎都与他关系密切,可他却毫不在乎,连最终传承都给了他弟弟李旦一脉。他可称为“皇帝磁场”吧!)
记得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报道,说终南山上自修之人越来越多。觉得不能理解。其中有一个女子,放下城市里的生活不要,非要在终南山下觅一破旧的小屋,自己动手修补好后居住。自己开地种菜,自己去溪边浣衣,自己去几里外跳水,自己在雪地里漫步,自己在小道上沉思,自己品茶弹琴摄影。后来她的母亲也来同她一起了。看她的照片,充满着平静满足自然恬淡的笑容。她的摄影里也是淡雅空灵。我大概明白了,她的追求,让在钢铁混泥土的森林中荒芜已久的心在大自然的树林中重新绿茵了起来,让躁动不安的自己重拾真正的自我。心自然,则身心俱静,欢悦自来。道法自然,原来,她在追寻自己心中的道。
终南山,是道教重要支派全真教的洞天福地,如今也成了现代修行者的选择。他的传说典故太多,有心者,随时可查可询。他在秦岭山中,也在汉江河畔。我们就不多说他,说说同样位于秦岭山脉,汉江河畔的另一道教名山------武当山吧。
据说,尹喜在函谷关录下《道德经》后,到此隐居修行。此山遂为道家名山。它是真武荡魔大帝的道场,是张三丰的修行之地,也被称为太岳武当,位居五岳之上。我第一次去武当山有一真切感受,还笑着说于同行的朋友知道: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以前看的武侠小说里总是会说大师兄下山去了,三五日方回。当时觉得下个山都需要几日,这师兄体力太不行了吧。进来山里才明白,不是人家体力不行,而是山太大。
武当自尹喜而始,由真武而名,到三丰而兴。现代武当山上的古建筑主要都是明代修建的。
永乐大帝当上皇帝以后,为了实现它“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对外强硬政策,他开始营建自己的龙兴之地,北方军事重镇----北平。华夏民族自古以来的威胁皆来自北方,而位于燕山脚下的北平首当其冲。于是,这么历史上著名的“猛皇帝”五次亲征漠北,自己操刀子上阵率先士卒,打得北元元气大伤,俯首称臣,再不敢回望中原。
北平不仅仅是战略要地军事重镇,更是他就藩之所,燕王封地。营建北京,无可厚非,甚至很有必要。那么,他为什么要在秦岭余脉,汉江河畔大修武当呢?我想,他应该是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肯定和慰籍吧。
毕竟,他得位不正。他起兵的口号是“清君侧,诛奸佞”,他杀了他檄文中所说的三大奸佞: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他侄儿建文帝不见了踪影。可最终,他没有把皇位传给建文子孙,他甚至不承认建文帝四年的统治,而是把这四年归为洪武年间。他一直声称他的皇位传承自父皇洪武而不是侄儿建文。但是无论怎样,也堵不住那些自诩正统且手握笔杆子的冬烘先生,他们掌握着历史传承的职责,决定着自己在后世文字中的评价。他想让那些噪杂酸腐的读书人闭嘴,不能用刀,因为治国还要用他们,那就用功业,让他们明白自己比那个所谓正统的侄儿皇帝建文强了不知多少倍。
于是,他离开建文的大本营----南京,去自己的大本营----北京,去大干一番足以傲视千古比肩秦皇汉武甚至超越唐宗宋祖的丰功伟业。
于是,五征漠北,让曾经傲视欧亚大陆的蒙古人低眉顺眼俯首称臣,再不敢觊觎中原。
于是,永乐大典,让华夏文明来一次集中阅兵,汇集千年文教,耸立起一座无法企及只能仰视的文化高峰,以供瞻仰膜拜传承发扬。
于是,郑和七下西洋,让华夏的煌煌天威,稳固富强展现到遥远的非洲,让天下万国深切体会到大明的无可匹敌独霸天下。
于是,经营四夷,让大明江山坚若磐石,周边心向文明,沐风向化。
于是,整修运河,让南北兼容,货运通达,江山浑一,民心思齐。
他的目的达到了,这些功业,足以让那些曾经叫嚣他得位不正的读书人束手闭嘴,从而忠诚地跟着他和他的事业,开心地奉献身心,愉悦地享受尊崇,高兴地流芳千古。为他拍尽马屁,歌功颂德,俯首帖耳,恭敬有加。
可是,依然,仍旧,还是,他过不了自己心底的那道坎儿----我是天子,我不仅得到臣民的认可,我还需要得到上天的承认,才能无愧的去见自己的父皇。那就选择神吧!这个时代最具话语权最让人信服的存在,甚至,连自己都信服。
一声令下,大修武当。我曾是燕王,封藩于北。那就选中代表北方神祗的真武荡魔大帝来膜拜吧。名字够霸气,跟自己一样,荡平妖魔,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或许 ,他的举措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心灵慰籍,但不得不说,也直接促成了武当山道教文化的迅猛发展,从而丰富了整个国家的道教文化乃至中华文明。且看看,武侠仙侠玄幻演义,如今风靡的读物,哪一个离得了武当山。
如果说,兴建北京是他在做为皇帝的功业上得到了臣民的认可成为了彪炳青史的永乐大帝,那么,大修武当,是他在心理上完成了自己对自己本身的认可。只有心理上也完整了,他才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千古一帝。
如今根据他形象塑造的真武大帝金身依旧屹立在武当山顶,汉江河畔,审视着自己曾经的万里江山,倾听着人们对自己的津津乐道。他安然欣然的看到,武当山早已经超脱了他所赋予的政治意义,成长为足以担负起向更大更深更广的范围传播道教文化的名山。他播下一粒种子,长成了出乎他意料的参天大树。我想,在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里,真武大帝的如电眼眸会俯视着脚下滚滚奔流的汉江水,眼随水走,渐次向北,最终,定格在他曾经君临天下的地方,这时,他一定会脱去庄严的宝相,轻松惬意的欢笑吧!
北京城,武当山,他着意的两大工程,在六百年后,如此奇妙的联结到了一起!这是他万万预料不到的惊喜吧!
而联结这两大绝妙雄伟建筑的,正是汉江!于是,我们也该说说汉江是怎样把武当山和北京城联系到一起的。
这也是汉江对当代中国的巨大贡献------南水北调工程。
丹江,汉江的最大支流,因为尧的儿子丹朱封于此地而得名。与汉江的交汇处就是南水北调的源头,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本就是一个世纪工程。最初由毛主席在1952年10月提出,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也是南水北调宏伟构想的首次提出。从此,南水北调的就成为了整个国家的梦想,一直萦绕在中国人的心头。这里,我不想说有多少专家呕心沥血的探测考证规划,也不想说有多少工人夜以继日辛苦劳作奋斗,更不用说北方人民的欢欣鼓舞日夜期盼。我只想说说位于调水源头的72万老百姓,长达半个世纪的恢宏移民。我想,这应该是近代中国史上乃至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政府行为的移民迁移工程。我就生活在其中,从小就听着感受着与移民相关的点点滴滴。
我外爷曾就读于省立第八高级中学(现名郧阳中学),因故辍学后,担任村书记,带领着全村的青壮年劳力参与了丹江口水库的建设。在那个年代,由纯粹人力凭借当时的锄头铁锹扁担箩筐去完成一个在现在看来都极其巨大的工程,难度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多少事现在都无法言说了,但他们的成绩显赫的摆在那里,直到现在都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时,有位同学的家就在汉江边上,在校外汉江边的望江楼上,天气晴好时能隐约看见他家的房屋。他家不在搬迁线内,属于原地后靠的类型。可他的很多亲戚都在搬迁之列。或许,搬走之后,原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亲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上一面,甚至从此再也不会相见。他爸爸是村长,那几年一直在忙着村民搬迁的事情。搬迁的国家补偿事宜更是千头万绪,琐碎而又重要。还要经常到搬迁目的地去落实房屋建设情况和田地分配问题,常常一两个月都顾不上家里。有很多人直接表示不搬迁也不要赔偿,自己可以把位于搬迁线内的房子拆掉,在原村里重新找合适的位置自己盖房。村干部苦口婆心事无巨细地解释国家的相关政策后,虽然故土难离,还是恋恋不舍地同意搬迁了。老人们会包一包自己墙角的黄土,含泪叮嘱自己的儿孙,去世后不管埋在哪里,一定要记得把这一包黄土跟自己埋在一起。
故土难离,叶落归根。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乡土观念。也正是这种观念,让我们的祖先在一次又一次的迁移中,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乡变成了故乡。可是在血肉筋髓里,最深深眷恋的,最念念不忘的,最魂牵梦萦的,最牵肠挂肚的,依旧还是曾经出发处的故乡。不管相隔多远,不管多长时间,都不会改变。洛阳故人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故乡早已经成为了离人心中的一轮明月,不管走到哪里,日子过得如何,一抬头,那轮皎洁,始终是心灵的慰藉。月是故乡明,他乡的离人,头顶的依旧是故乡的明月。明月千里照相思,千山万水沧海桑田又怎能阻挡住浓浓的家园思念。于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管怎样,各自保重,以前的邻居朋友,尽管从此天各一方,却依旧能共着同一轮明月,思念家乡时,天涯共此时。中国人把最美丽的诗句,最厚重的思念,都给了故乡,以明月传情。
故乡啊,明月啊,屋前的枣树屋后的桑,房左的菜地房右的塘,曾经争吵过的左邻,曾经打架过的右舍,这一去,各自珍重,相互怀念成殇。
(我知道前面的文字有些杂乱无章甚至说是毫无章法,但是我决定不去修改,保留原样,因为,这是我内心最渴望的表达,关于故乡的。)
一批又一批的汉江河畔的人们,迁往了中国的四面八方。依旧记得,当年我们班的一个数学很好的女生,搬迁到了荆州,从此,再也没有音讯,同学聚会,都联系不上她。
他们迁走了,但是他们依旧凝望着关注着曾经的家乡。因为他们记得当初自己迁离的原因----南水北调。
2014年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从此,汉江流域的水,撒欢地从秦岭脚下,奔向华北平原,奔向京津冀。这一刻,身处全国各地的汉江移民们,心中定然是欣慰的,也许会略带苦涩。
汉江,再一次用她博大的胸膛,拥抱着北方人民,以她那强大的生命力,向北延伸着自己的生命线。
以她为源头的南水北调工程,沟通了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史无前例地让神州大地的两大动脉,华夏民族的两个母亲河----长江,黄河联结到了一起。让整个中国北方同脉同流,浑然一体。
汉江,再一次有力的证明:我,这条江,当得起以民族的名字命名。
注:关于南水北调的详细情况,可参见作家梅洁的相关著作。她也出生于汉江河畔。
汉江,最终在汉口汇入长江。武汉三镇中的汉口和汉阳就是以汉江为界。长江也因为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汇入,一下子扩大了自己的流域面积,更加气势磅礴的东流入海。关于汉江最后流经的城市----武汉,我不想多说,因为黄鹤楼上李白因崔颢而眼前有景题不得,他极目北望,似乎看见三国的硝烟,鲁肃的墓碑,隐约听见高山流水的绝唱........太多太多,说不尽,说不尽。
噢,细说一点,汉阳翠微街西端,有一佛门圣地,曰归元寺,被誉为“天下祈福最灵寺”。汉江,他起始有终南山,中途有武当山,尽处有归元寺。道佛两教,在汉江的孕育和梳理下,平和宁静地相处在一起。尽处曰归元,万千因果,归于元一,元始万物,充塞天地。
汉江,连结尾都结的如此的才华横溢,玄妙高深。或许是因为他明白,结尾,才是另一个新的开始。
此时,她该吟诵一些关于她的诗作吧!
有尹吉甫老人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有屈原大夫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有王维的的: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她顿了一下,想,是不是也该吟诵一些草原美景大漠风光了!毕竟,也到了北方了。顿时,气势大盛,俯仰天地,顾盼生姿。等着现代的诗人们去为她书写诗歌。
此时,午夜零点刚过,窗外是沙沙的雨声,这个春天的雨水很是丰沛,不远处的汉江,水位该涨了吧!东去北上,该显的更加的雄伟豪迈了吧!
突然之间,我不知道该如何结束这篇文章了。总觉得自己能写的还有很多,准备的很多资料很多语言怎么就忽然间全都没见了呢!不能着急,要静,要静。我放下笔,闭上眼睛,专心致志地听窗外的雨声,心灵放空,灵台空明。良久,睁眼一笑,充满自嘲:汉江,岂是屈屈一片文章就可以写尽写透彻的!
他太悠久,恒古流传,延续至今。
他太博大,东去北上,荫泽万民。
那么,就不要想着怎么结束了,回到最应当的开头,介绍一下他的最基本情况吧。
汉江,又称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全长1577千米,其中陕西境内干流长657千米,湖北境内长920千米,总落差1964米(基本相当于武当山的海拔高度)。在源地名漾水,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2015年5月28日(初稿)
                             2015年7月1日 (二稿)
                             2015年7月15日(三稿)

  电话:18671179299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