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7月1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8岁。他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与精彩并存。
1930年,年仅19岁的季羡林考入了中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不过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清华大学。但有趣的是,后来他竟成为了北大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先生很勤奋,也一直认真钻研学问,他会讲多种语言,而且治学领域非常广,不管是印度文化学,还是历史学、佛教学,他都有所研究。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季羡林老先生肯定是属于后者的。虽然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所留下的各种学术成就将会不断影响后世的人们。
这本《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中所有的文章都是季羡林先生生前所作。书中一共分为三个部分,主要是勤学苦读、漫谈治学、为人处事。
季羡林先生在书里不止给我们讲述他求学时期的故事,还讲他的学术研究、读书感悟以及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我们开头说到,季羡林先生当时同时考上了中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北大和清华,但是为什么他最终会选择清华,而不选北大呢?老先生是这样说的:“我就下意识感觉到,要出国,清华比北大条件好。出国回来以后就是教授。”不得不说,老先生这次押宝还真压对了。
我很喜欢书里的那篇《那提心吊胆的一年》,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但我依旧感觉到,先生写的就是我们今天的现状。从有了一个当教师的“铁饭碗”,到初次上课时的紧张和焦虑不安,再到有无“关系”的区别对待,都跟今天一模一样。过去需要“关系”,如今更需要“关系”,似乎没有了“关系”,人就走不动路,饭碗也保不住。
还有在写到点名那里的时候也特别好笑,简直和我们以前的经历如出一辙。季羡林先生的老师兼同事告诉他,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先把学生的名字看一遍,如果有生僻字,一定要先查字典,不然如果第一堂课叫不出学生名字的话,那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毫无威信可言。
假如临上课时才发现有不认识的字,那就先不要点那个名字,等点完后再问上一句:“还有谁没点到的吗?”这时没有被点到的学生就会自报家门,作为老师也就不会因为不认识那个字而出糗了。
书里面像这样有趣的事还有很多。不过,在如今的我们看来很有趣的这些事,对当时的季羡林先生来说,可不有趣,反而是让他提心吊胆的一桩桩,一件件。因为一不小心,可能就意味着工作没了。
季老的文字,就像涓涓细流,给人一种平静之感,值得反复咀,细细回味!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